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代是小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而汉赋是此一时期最为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这就架起了汉代小学与汉赋之间关系的桥梁。由于那些汉赋大家都是一代小学的宗匠,因此讨论它们之间的关联显得尤为必要。汉代小学与汉赋渊源有自,两者的关系究竟怎样?这种关系是如何影响赋家的创作实践的?汉代小学的演变历程与其时赋家的创作走势又有着何种因缘际会?本文正是在前贤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将汉代小学与汉赋联系起来,借助已有的学术成果,将汉赋作为研究中心,从小学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致力于将汉赋放在汉代小学这一背景下进行考察,紧密联系两汉赋家的创作实际作综合考量,努力探寻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三章: 第一章主要考察汉代赋家的小学背景,通过汉代的小学教育和主要赋家的小学背景两个方面证实汉代赋家与汉代小学联系紧密。小学是经学的基础,汉代绝大多数的赋家都有一定的经学背景,可以肯定大部分汉代赋家都与小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从他们的传记和具体的赋作中即可发现,其中一些著名的赋家还是小学家。 第二章主要考察汉代小学特征与汉赋创作手法之间的关联,终归要回到汉赋本身来看,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证:一是汉代六书理论与赋家的随文造字;二是字书编排体例与赋家的思维方式;三是立足实证的考据与汉赋的写实倾向。通过这三个方面的考察全面探讨汉代小学与汉赋的内在联系。 第三章基于前两章所论述的前提,即汉代赋家一般具有较为深厚的小学知识背景和汉代小学与汉赋联系紧密来展开论证—赋家用字情况考察。本章以汉代赋家用字情况为主要线索,以汉代政府对文字的规范为依据,结合汉代小学演变的状况与汉赋发展的实际,对表现明显的四位赋家作了考察:一是司马相如:开风气之先;二是扬雄:推广与变造;三是张衡:用字蕴含新变;四是蔡邕:字有常检,渐趋规范。 总而言之,本文将汉代赋作置于汉代小学背景之下来观照,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汉赋文本为基础,深入全面地挖掘相关资料,梳理和反映汉代小学与汉赋之间存在的广泛联系,以期对这一论题作一全面、彻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