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经》是两千多年前道家思想创始人老子的思想结晶,凝聚了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思想,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也是道家思想最权威的经典之作。它文约意丰,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玄奥无极,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道德经》在全球范围内备受追捧,不断重译,成为外国文字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文化典籍。本文以多元系统论为视角,结合翻译所在的文化背景,对理雅各和林语堂在翻译《道德经》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策略进行了对比研究,从多元系统这一整体出发,分析了影响两种翻译策略的主要因素。论文首先分析了两个译本的风格特征以及两位译者分别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并从社会、文学、语言、意识形态和赞助商多方面探讨了导致两个译本诸多差异的历史根源。通过对比研究,论文发现,作为《道德经》具有代表性的两个英译本,理雅各的《中国经典——道德经》和林语堂的《老子的智慧》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理雅各作为来自英国这一多元文化系统的汉学家,深受基督教文化尤其是《圣经》的教义和语言风格的影响,在翻译中主要采取归化策略,运用散体的《圣经》式的语言,以基督教的文化意象替代道家思想中的文化意象,使译文带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林语堂作为出身于中国多元文化系统且深谙中西文化精髓的学者型译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翻译过程中本着忠实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主要采取异化策略,运用诗性的大众化的语言,通过尽量仿造道家思想中的文化意象,译介《道德经》,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所体现的中国古典特色,让英语读者读到了更加原汁原味的《道德经》。从多元系统论视角来看,典籍翻译不只是两种语言的简单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深层交流,与翻译所在的社会文化背景密不可分。《道德经》的两个译本鲜明地体现了多元文化系统对典籍翻译的深远影响。两位译者根据各自所在的多元系统,从各自的翻译目的和对翻译标准的主张出发,通过适度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深刻打上了不同的多元系统的烙印,体现了各自的语言表现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