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亚”贸易互动的驱动因素及其微观影响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jhvherjknv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经济发展及外交事业的一大重要构想,自提出以来就备受关注,基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以及发展潜力等优势,“中国-中亚”地区是整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枢纽”和“先启区域”,区域重要性凸显,关注“中国-中亚”地区的相关经济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中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互通互联”政策,最终目的在于构建沿线国家命运共同体,与沿线国家共建自由贸易区,其中:贸易畅通是重点内容,其余四项是贸易畅通的支撑要素,加强区域间的贸易互动,有助于缓解国内部分产业产能过剩、恢复实体经济。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本文以“中国-中亚”贸易互动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中国-中亚”贸易互动的驱动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微观影响作用。  作为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部分,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兴贸易理论到新新贸易理论的多个阶段,基本形成以贸易动因、贸易结构、贸易结果为主的研究逻辑脉络,从贸易结果的研究发现,大多数情况下,一国对外贸易对进出口部门能够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并通过产业联系影响其他的经济部门,这是对外贸易对企业的直接效应,但从“核心枢纽”和“先启区域”来看,2014年,“中国-中亚”双边贸易额与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占比仅为1%,通过“中国-中亚”相关进出口企业的发展达到带动整体企业经济是很困难的,那么,本文试问为什么我国仍迫切希望发展与中亚的贸易互动,解决实体经济下滑的问题呢?继续对贸易动因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出生产要素禀赋、技术差异、规模经济以及交易成本等因素是发生双边贸易的影响因素,可以发现贸易可能的驱动因素与微观企业业绩的影响因素有重合之处,如物资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金融发展等,因此,本文大胆提出假设:“中国-中亚”贸易互动主要是间接影响双边地区企业发展的,是通过促进贸易互动过程中产生的连带效应影响到其他企业,即贸易互动的部分驱动因素与企业的发展存在相关关系。  本文的研究遵循先理论,再规范,最后实证研究的模式。首先,基于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通过回顾和描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格局及战略规划,强调“中国-中亚”地区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运用改进后引力模型对中国30省与中亚五国的双边贸易流量进行实证分析,探寻影响贸易互动的驱动因素,得到结论为基础设施水平、技术进步是促进贸易互动的关键因素;再次,从企业微观视角,分别运用世界银行企业调查数据库、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大样本数据,分别对中亚地区、中国不同区域的企业业绩进行实证分析,探究以基础设施、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影响要素对不同地区企业业绩的作用机制;最后,基于全文定性和定量分析,提出推动“中国-中亚”贸易互动,营造良好企业发展环境的政策建议。  全文共分为八个章节,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在基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拓展“中国-中亚”双边贸易的现实背景下,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主要的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等,并对文章中的重要概念进行界定。  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首先在回顾国际贸易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介绍基础理论中对于贸易动因、贸易结构以及贸易效果的理论分析;其次,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以及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的相关研究;再次,鉴于本文落脚点为企业的发展问题,总结关于企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最后,针对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的评述。  第三章,“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格局与“中国-中亚”地区重要性分析。本章主要就现实背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说明本文选题背景以及研究对象的选择。首先,说明“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以及定位;其次,回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历程,定性描述当前的经济现状;最后,具体分析“中国-中亚”地区,明确该地区在整条经济带的角色和定位,说明本文选题的动因。  第四章,“中国-中亚”地区对外贸易现状及比较分析。本章从宏观视角,介绍“中国-中亚”各地区对外贸易的情况,首先,分别对中亚各国和中国内部不同区域的贸易规模、贸易对象以及贸易结构等进行比较分析;其次,就中国与中亚之间的双边贸易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分析目前双边贸易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微观企业的影响。  第五章,“中国-中亚”贸易互动的驱动因素及其影响机制分析。本章首先基于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总结影响贸易的因素,设计模型中的相关变量;其次,通过对贸易引力模型进行改进,运用中国30省区与中亚五国1998年至2013年16年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各种因素对双边贸易的发生以及流量的影响情况;最后,针对实证研究结果,分析相关变量对贸易互动的影响机制和不同区域的差异性。结论显示,双边的GDP、基础设施水平、技术进步以及地理距离四个因素为影响“中国-中亚”贸易互动的驱动因素,其中,基础设施水平和技术进步是最核心,且产生区域差异的驱动因素。  第六章,“中国-中亚”贸易互动驱动因素的微观影响分析。本章首先通过梳理文献,总结影响企业业绩的因素及作用机理;其次,根据前文分析,以基础设施水平、技术进步为重点关注变量,建立影响企业业绩的理论模型,一方面,利用2013年世界银行全球企业调查数据库中关于中国和中亚各国的调查结果,实证分析基础设施水平、技术进步等因素对中亚企业业绩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针对中国的不同区域,利用1998年-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中经网数据库的省际宏观数据,实证分析基础设施水平、技术进步等因素对中国不同区域的企业业绩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发现,以基础设施、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双边贸易驱动因素确实对企业当前发展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但针对不同地区却有差异。  第七章,政策建议。本章基于前文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了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背景下,推动“中国-中亚”发展贸易互动,营造良好经济环境的政策建议。  第八章,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本章在全文基础上进行结论总结,分析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为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对外贸易驱动因素研究。本文选择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背景,紧扣国家最新战略,以“中国-中亚”跨国合作区域为研究对象,首次将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的省份划分为单独区域重点分析;同时,从国际贸易理论和相关研究出发,在关于对外贸易的经济效应的文献中,大量文献说明了对外贸易直接作用于进出口企业,进而影响其他企业经济的影响机制,较少有文献深挖对外贸易的驱动因素,从贸易的源头讨论对微观企业的作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理论空白。  (2)数据的选择创新。本文同时选择两个微观数据库:世界银行全球企业调查数据库、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其中前者数据在国内的研究中目前运用较少;后者数据尽管使用较多,但部分文献未对工业企业数据进行有效甄别和剔除。结合两个数据库,本文从微观层面分别分析了基础设施水平、技术进步两大贸易驱动因素对中亚地区、中国不同区域的企业业绩的影响机制。  (3)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主要依据现有的计量经济模型,对引力模型进行优化,将距离变量深化,增加了区域之间的人均GDP值相减和消费价格指数相除得到经济水平差异和价格差异,并运用三大产业比重计算欧氏距离,代表区域间产业差异。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