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黄海盆地位于扬子块体东段,是下扬子块体向海域的延伸部分。南黄海盆地是一个大型海相中、古生代和陆相中、新生代的叠合盆地。40多年来,南黄海的油气地质勘探主要针对陆相中、新生代盆地,但并未获得油气突破。近年来,南黄海海域海相中、古生界作为一个新的勘探领域越来越得到重视,国家加大了针对这一层系的调查工作量,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通过南通幅区域地质调查(2002-2006)以及南黄海前第三系油气战略选区项目(2005-2009)分别实施了1727.5 km和3200 km的多道地震测量,同时获取了3000多公里的重、磁资料。本文的研究是在前人取得的地质认识的基础上,利用这些最新地震和重、磁资料,采用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的方法探讨南黄海盆地及周边区域构造地质问题,划分了盆地海相中、古生代地层层序,分析了海相中、古生界分布和构造特征,并讨论了中、古生代盆地的构造演化。最新的基于位场分离和迭代法向下大深度延拓的视密度反演的技术被应用于重力数据的处理,并主要用于厘定区内深大断裂,如块体间的边界断层和其它重要地质界线的延伸。通过重力和磁力数据的转换处理分析,解释了研究区内断裂和火成岩的平面分布。利用最新的地震资料结合钻井标定和海陆对比的方法划分了海相中、古生界的地震地层层序,并采用2.5D重、磁、震联合反演拟合技术验证了剖面上地层分布。利用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得到了海相中、古生界顶面(印支面)的深度信息,通过利用单一界面的3D反演法推算了中、古生界底面的深度,并编制了中生界三叠系青龙灰岩的残留厚度图以及上古生界二叠系的残留厚度图,从而了解了海相中、古生代地层的分布和构造特征。本文认为扬子块体与中朝块体之间的结合带为苏胶-京畿造山带,嘉山-泗洪-连云港断裂以及海域的千里岩北缘断裂是扬子与苏胶造山带的边界断层。扬子与华南的边界断裂为江山-绍兴-光州断裂,NE向和EW向为构造主控方向,扬子块体向东不仅包括南黄海,还包括朝鲜半岛中部,但范围比较局限。南黄海盆地是下扬子的主体,具有古老的稳定的陆核,因此虽然所处构造环境复杂,经历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其构造稳定性依然好于周边地区,受火山岩浆活动影响较小,有利于海相地层的保存。苏北—南黄海盆地是一个整体,具有较完整的加里东期、海西期以及印支期海相层序,基底为太古界—元古界变质岩系。盆地发育分为原型沉积为主和后期改造为主两大构造阶段,震旦纪至早三叠纪为海相原型盆地沉积时期;晚三叠世至第四纪为海相中、古生界盆地的主要改造时期。盆地自北向南划分为北部坳陷、中部隆起、南部坳陷、勿南沙隆起等五个喜山期构造单元。海相中、古生界的构造格局仍为两坳一隆,与新生代构造格局相似,但具体位置和构造方向有所不同。中、古生界底面深度在4-13km之间变化,平均埋深约8km。海相中古生界厚度分布主要受基底起伏控制,但厚度曲线整体上NE的走向也体现出印支运动造成的影响,中部隆起区中、古生界沉积厚度变化比较稳定。震旦-下二叠统广泛分布,其中震旦-志留系分布厚度稳定,泥盆-下二叠统分布厚度变化较大;三叠系下统青龙组和二叠系上统的大隆组和龙潭组在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和勿南沙隆起分布广泛,北部坳陷分布局限,在中部隆起上已基本剥蚀贻尽。限于目前的资料,还难以得知下古生界具体残留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