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文学的性别意识——以“娜拉出走”现象为例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il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初,伴随着《玩偶之家》的译介与宣传,“娜拉”的影响不断扩大、深入,契合了“五四”时期的现代中国提倡妇女解放的社会情绪,因而逐渐成为一代知识女性追求个性解放与人格独立的人格范型和价值目标。从此,“娜拉出走”成为20世纪中国女性觉醒并寻求自身解放的必由之路。围绕这一母题,现代作家纷纷介入书写,但是基于性别的不同,男女作家在表现同一主题上出现了性别意识的差异。本文除前言外主要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五四”男作家关于“娜拉出走”文学叙事中的性别意识,分别从走出父门?,走出夫门?,走出被压抑的本能欲望?,鲁迅男性视角下的“娜拉出走"等得出男作家笔下的“娜拉出走”是对女性主体性的消解,带有很强烈的男权意识。 第二部分论述了“五四”女作家关于“娜拉出走”文学叙事中的性别意识,分别从叛出男门,拒绝婚姻,性爱觉醒,同性情谊,情智冲突得出女作家笔下的“娜拉出走”反映出了青春女性的独特情怀:一方面高扬了女性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在男权传统的潜在影响下,体现了现代新女性的生命自觉与心灵柔弱。 结语部分针对关于“娜拉出走”文学叙事中出现的性别意识差异进行了科学的反思。
其他文献
学位
“七月派”因胡风任主编的刊物《七月》而得名,是20世纪40年代主要活动于国统区的影响较大的文学流派之一。  在《七月》上刊登的作品中,翻译介绍国外的作品占了不少的篇幅。
本文主要讨论现代汉语三音节“动+名”述宾组合与“名+名”偏正组合的单双音节搭配问题。单双音节搭配的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句法、语义、语用、节律、认知等因素都会影响这
本文通过对刘子翚诗歌的研读和对刘子翚交游的考察,试图较为准确的概括出刘子翚诗歌的艺术特征和形成这种艺术特征的原因。全文分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刘子翚的生平家世学术思想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俄国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陀氏小说中蕴含着的基督教精神,是以他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基督教文化背景为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