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肌筋膜经线(myofascial meridian)是在西方医学人体解剖的基础上结合身体拉力线而建立的一套理论,近几年引进国内,主要被广泛运用于徒手治疗方面,如康复训练,按摩推拿等。随着临床医生对肌筋膜经线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经过不断创新及完善,肌筋膜经线理论的应用范围正在逐渐扩展。依据我科运用浮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经验,浮针在采用局部患肌选穴进针时,远端位置的相关疼痛症状也会明显缓解,例如患者腰腿部出现疼痛症状,在下肢腓肠肌处检查患肌(肌肉紧张、僵硬),以此为浮针进针点,治疗后不仅小腿部位的疼痛显著改善,而且腰部疼痛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显然单纯运用局部患肌理论无法揭示这种现象,本研究探讨基于肌筋膜经线理论的浮针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镇痛疗效,为进一步研究浮针治疗的机制,并为深入研究肌筋膜经线理论指导下的中医临床运用打下基础。方法:本次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的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5月至2019年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骨伤科门诊治疗的LDH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肌筋膜经线组(观察组)和局部患肌组(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两组均应用浮针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运用肌筋膜经线寻找进针位置,对照组采用局部患肌寻找进针位置。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6次为1个疗程,总共治疗1个疗程,3周后随访。两组均于治疗前、治疗后,疗程结束后3周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在治疗前进行VAS评分比较,探讨两组病例有无显著性差异,是否具有可比性。在治疗第1次、治疗第6次及治疗结束后3周进行两组比较,探讨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差别;治疗后采用尼莫地平法对肌筋膜经线组和局部患肌组进行镇痛效果评定,以评估运用肌筋膜经线理论指导浮针治疗LDH的临床疗效。结果:1.研究过程中,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6次治疗及疗程结束后3周随访,肌筋膜经线组(观察组)和局部患肌组(对照组)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前的VAS评分,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两组治疗后,疗程结束后3周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疗程结束后3周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每次治疗后疼痛改善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镇痛效果评定经卡方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X2=8.754,P=0.033,P<0.05),表明肌筋膜经线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局部患肌组。结论:经过临床对照试验研究,发现浮针疗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通过与浮针局部患肌进针比较,肌筋膜经线组具有更好的镇痛效果而且疗效稳定。证实了通过肌筋膜经线寻找进针位置,能够运用于指导浮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的假设,为该理论的进一步推广运用,并进行深入的临床研究提供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