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片《杀·生》的影像表达

来源 :辽宁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gou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个信息超载的网络时代,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可谓各式各样,获取手段的便捷化使人们逐渐丧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抛开网络给人类带来的有利影响,以及网红经济的繁荣所导致的文化产业的转型,网红时代信息的庞大、冗杂以及其特有的失真性、片面性、碎片化使部分人陷入了虚假的自我满足的恶性循环。同时,现象级的“网红热”也值得我们深入思索其背后隐含的负面效应。如今,信息交流的即时性、短暂性,导致了主流话语权的消失。实体交流的缺失与匮乏以及个人价值多元化的发展,造成了当代人们道德上的困顿与混乱,带来了伦理观念的混淆以及自我身份的迷失。《杀·生》中主要塑造了三个人物形象—奶油、小生、晶晶,通过三人之间的纠葛矛盾、挣扎与救赎,尝试在网红时代的背景下去表现当代人价值观的异化以及普遍存在的一种焦虑、不安的生存状态,讨论人性的复杂并尝试对“人之存在”这一哲学观念进行探析,以期表达出个人欲望与现实的激烈对抗的主题。本文将基于悬疑片的创作手法,对《杀·生》的情节设计以及影像化表现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总结。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于空间设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商业空间室内设计中加入了新媒体艺术后,无论是在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上也都有着新的变化,并且对于提高室内
民初,政府为规范商会理案行为,明令在商会下设商事公断处专司裁决商事纠纷,并取得良好社会效果,京师商事公断处就是其中之典型。近代中国商会是一个兼具传统与现代因素的混合
“义利之辨”是中国古代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关于它的讨论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中国古代文化中“义利之辨”中的“利”并非是指我们现在所讲的权利;中国古代的特殊的社会结构
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永汉镇境内的文物古迹和古建筑群众多,主要有官田王屋古建筑群、鹤湖围和马图岗村古建筑群等。其建筑跨越宋、元、明、清共800余年,数量多达350多处。众多
臭氧层的化学破坏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本文对臭氧层的形成、作用、臭氧层破坏的后果、破坏臭氧层的物质及作用机制和保护臭氧层的对策作了探讨。
分子标记的应用为杂交粳稻育种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分子标记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可大大提高育种效率。本文综述了分子标记在杂交粳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核心种质
经济绩效是经济学界长期关注的话题,随着对经济绩效研究的不断深入,法律实施也被用以解释不同的经济绩效现象。法律实施有两种方式及三个典型的法律实施模型,而且这三个模型
由一系列分析不难看出朱熹所说的"比"实际就是郑众、孔颖达等所说的"兴",而郑众、孔颖达等所说的"比",朱熹则将其完全归入了"赋辞"中。至于朱熹所说的"全不取义"的"兴"则更纯粹是他个人的
新时代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和研究使现代中学生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浓厚的人文情怀的途径和方法。人文情怀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关注的
目的 探讨后尿道狭窄开放性手术失败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方法 总结 1992年 1月~ 1998年 12月收治骨盆骨折所致后尿道狭窄再手术病例 6 2例 ,回顾性分析失败原因及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