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视和诊断技术的发展,糖尿病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越来越被重视,但其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并不十分清楚。NMDA受体作为脊髓兴奋性谷氨酸受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糖尿病神经痛等慢性疼痛状态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改变脊髓背角神经元递质释放和受体活性,从而调节痛觉信息在脊髓背角的整合、传递。本试验通过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STZ),制备糖尿病神经痛大鼠模型,比较糖尿病神经痛大鼠(DM)与正常大鼠(Control)间体重、空腹血糖和50%缩足反应阈值(PWT)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测定糖尿病神经痛大鼠与正常大鼠脊髓背角NMDA受体的表达变化,从而探讨NMDA受体在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35只(130~150g),实验前测定所有大鼠的体重、空腹血糖和50%缩足反应阈值(PWT)。随机取26只大鼠腹腔注射STZ(50mg/kg)制备实验模型。STZ注射一周后,21只大鼠测量空腹血糖>16.7mol/L(成功率为80%),为糖尿病模型,其余5只大鼠空腹血糖<16.7mol/L被剔除实验。21只糖尿病大鼠继续观察1周后(即STZ注射后2周),利用von Frey针测定大鼠的PWT,PWT小于4g为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大鼠,其中15只大鼠成功制备成糖尿病神经痛大鼠模型(DM组,成功率约为58%)。另取9只正常大鼠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用于STZ注射后各时点的对照组(C组)。随机取15只糖尿病神经痛大鼠及9只正常大鼠进行行为学和形态学实验观察。确定3个测量点及取材点,分别为腹腔注射后3周、5周、7周;。根据时间点不同,将15只DM大鼠分为3组:DM3、DM5、DM7,每组5只;9只正常大鼠分为C3、C5、C7,每组3只。分别于注射后3周、5周、7周测量各组大鼠的体重、空腹血糖及50%缩足反应阈值,然后取材。DM组所取材的实验大鼠需空腹血糖>16.7mol/L,且PWT<4g。DM组各时间点取材实验大鼠5只及C组大鼠3只,多聚甲醛灌流固定后,取胸腰段膨大处脊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大鼠脊髓背角NMDA受体的免疫阳性神经元细胞数。所得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s )表示,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P <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1在STZ注射后3周,DM组大鼠体重、50%缩足反应阈值(PWT)较C组下降明显(P<0.05),血糖明显增高(P<0.05),并且维持至STZ注射后的第7周,与同时点的对照组相比,体重、血糖、PWT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大鼠脊髓背角NMDA受体的表达变化(见附表):与各时点C组正常对照组相比,DM组注射STZ后3周、5周、7周的糖尿病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NMDA受体免疫阳性神经元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脊髓背角NMDA受体在脊髓水平参与了大鼠糖尿病神经病性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