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产,流通,消费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显的更为重要。可以说,流通的顺畅与否是决定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能否实现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瓶颈。推进流通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国流通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都相对落后,日本流通产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东西。尤其是日本政府在干预流通体制改革和流通产业发展方面的各种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国加快流通体制改革,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全文共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基础理论。 流通不仅仅是物质商品的流通,它是产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的社会性经济转移,是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货币流的统一。流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流通领域也引起了理论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揭示了流通革命的起因、内在机理、基本形式以及影响结果等问题,从而形成了流通领域的各种理论。其中主要以流通功能论和流通变革理论影响最为广泛。而流通变革理论又主要包括有关流通革命产生的原因的理论和流通革命目标的理论。 第二部分介绍了日本流通产业的发展历程。 战后日本流通产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两次流通革命来完成的。第一次流通革命是以20世纪60年代超市的崛起及引起的流通领域的巨大变革为标志。进入90年代,以“价格破坏”为核心导致的一系列变化被称为第二次流通革命。第一次流通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厂商的流通系列化和大型零售店铺的发展。而导致第二次流通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有:(1)低价格零售业态的兴起。(2)建值制向公开价格机制的转变。(3)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政府职能的转变。(4)消费者消费观念和购买方式的变化。(5)进口商品的大量输入。(6)产销同盟的建立和发展。(7)流通信息化的推动。 第三部分介绍了日本政府对流通产业发展的一些宏观调控政策及主要的特点。 日本虽然是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在商品流通领域,主要是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谋求发展,但是很重视政府政策的导向性作用。日本政府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采用了不用的经济政策:(1)在1945年至1959年的经济复兴期,流通政策主要是沿用战前的保护政策,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和协调各方利益。(2)在1960年至1973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则是以提高流通的效率性为中心目标。(3)在1974年至1990年间,日本政府的主要政策导向是调整中小零售企业和大型店的关系,目的是推动流通设施的改造及流通信息化的建设。通过对日本政府的宏观政策的研究,揭示其在流通领域行政管理的特点:(1)重视对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统筹规划。(2)充分利用行业组织协调流通经济运行。(3)重视对流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 第四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我国流通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流通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规模不断增大,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经营主体进一步多元化,多种经济成分充分竞争,现代流通方式从无到有、快速发展。流通业已经成为启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流通立法滞后,发展失衡。(2)信用体系缺乏,市场秩序需进一步规范。(3)市场主体发育不成熟,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4)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尚未建立。 第五部分主要加快发展我国流通产业的对策建议 本文为加快发展我国流通产业提出如下对策建议:(1)树立流通系统化发展的现代化理念。(2)加大对流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财政资助和宏观管理。(3)加快流通业的法制化建设,营造公开、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4)发展流通信息网络系统,提高流通效能。(5)树立科学发展观,协调发展我国流通产业。 总之,我国应该广泛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开展我国流通流域的深刻革命,从而实现我国内外贸协调发展,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相互联结,各种资源有效配置,使现代流通产业成为经济运行的先导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