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老年人群高血压影响因素分析及发病风险评估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junjun_1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现场问卷调查,了解南京市某社区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及高血压、高血压前期流行情况,分析老年人群高血压及高血压前期的患病相关影响因素。(2)根据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构建高血压发病风险评估模型。为社区老年人群高血压的一级预防和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1)2016年3月—2016年12月,在南京市某社区医院,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调查在该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0周岁及以上居民,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调查结束后采用Epidata3.2进行双人双机数据录入,运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描述、X2检验,并运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南京市社区老年人群高血压及高血压前期患病影响因素。(2)利用2016年社区老年人群问卷调查基线资料,采样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建模组(70%)和验证组(30%)。运用建模组调查资料参照哈佛癌症指数法和危险因素记分法建立高血压风险评估模型,运用验证组调查资料进行验证,以ROC曲线下面积(AUC)作为检验模型预测效能的指标,以Hosmer-Lemeshow(H-L)检验评价模型的拟合程度。结果(1)本次调查纳入符合条件的社区老年人群2492人,平均年龄为72.01±6.73岁,以60~69岁居民为主(41.33%),其中男性1255人(50.36%),女性1237人(49.64%)。1029人患有高血压前期,患病率为41.29%,767人患有高血压,患病率为30.78%。男性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33.15%)高于女性(28.38%),男性高血压前期患病率(41.67%)高于女性(40.91%);随年龄增长,高血压及高血压前期患病呈现升高趋势。文化程度较低老年人群高血压及高血压前期患病率较高;丧偶者高血压及高血压前期患病率较高;具有高血压家族史老年人群高血压及高血压前期患病率高于无高血压家族史人群;不同BMI、腰臀比老年人群高血压及高血压前期患病情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吸烟、饮酒、腌制食物、中等强度体力活动生活习惯的老年人群高血压及高血压前期患病情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年龄≥70周岁、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丧偶、高血压家族史、超重和肥胖、中心性肥胖、吸烟、饮酒、经常食用腌制食物、缺乏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是高血压患病的正相关因素(P<0.05);男性、年龄≥70周岁、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丧偶、高血压家族史、超重和肥胖、中心性肥胖、吸烟、缺乏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是高血压前期发生的正相关因素(P<0.05),戒酒是高血压前期发生的负相关因素(P<0.05)。(2)建模组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高血压家族史、肥胖和超重、中心性肥胖、吸烟、饮酒、腌制食物、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以此基于哈佛癌症指数法和危险因素记分法建立高血压发病风险评估模型。哈佛癌症指数模型在建模组高血压发病的548人中,评估58人(10.58%)为“较高”风险、312人(56.93%)为“高”风险、69人(12.59%)为“一般”风险、61人(11.13%)为“低”风险、48人(8.76%)为“较低”风险;在验证组高血压发病的219人中,评估24人(10.96%)为“较高”风险、123人(56.16%)为“高”风险、21人(9.59%)为“一般”风险、29人(13.24%)为“低”风险、22人(10.05%)为“较低”风险。当最佳切点值都为1.2时,哈佛癌症指数模型在建模组和验证组的约登指数最大,分别为0.244和0.275,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6(95%CI=0.659~0.712)和0.691(95%CI=0.649~0.733),灵敏度分别为57.5%和55.7%,特异度分别为66.9%和71.8%。当最佳切点值分别为25和24分时,危险因素记分模型在建模组和验证组的约登指数最大,分别为0.280和0.341,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5(95%CI=0.690~0.740)和0.738(95%CI=0.700~0.776),灵敏度分别为72.3%和78.1%,特异度分别为55.7%和56.0%,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本研究危险因素记分模型在建模组中H-L检验结果为X2=3.371,P=0.909,在验证组中H-L检验结果为X2=7.974,P=0.436,模型拟合度好。结论(1)本次调查中南京市社区老年人群高血压及高血压前期患病率较高,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健康干预,加强健康宣传教育,促进老年人群改变不良生活行为习惯,预防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的发生。(2)基于哈佛癌症指数法和危险因素记分法所建立的老年人群高血压发病风险评估模型可以评估老年人群高血压发生风险,识别高危人群,有利于对高危人群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干预,提高生命质量,有利于合理分配卫生资源,完善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危险因素记分模型的预测能力和识别高血压患者的能力高于哈佛癌症指数模型,哈佛癌症指数模型识别非高血压患者的能力高于危险因素记分模型。
其他文献
经济水平的发展带来医疗条件的改善,输液类产品的需求日益庞大,人们对医疗卫生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由于输液药剂直接进入人体,一旦药剂中混有不溶异物,都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国家规定输液药品必须进行灯检。常用的输液包装一般有玻璃瓶、塑料软袋和塑料瓶三种。针对玻璃瓶装药液的检测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已经从人工灯检转变为自动检测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玻璃包装药品正在逐渐减少,塑料瓶和软袋的所占市场份额逐渐
随着MEMS陀螺仪精度的不断提升,考虑到加工误差对测量精度的不利影响,从减小加工工艺复杂度和降低成本的实际需求出发,将环形谐振陀螺作为研究对象,以正交校正消除刚度耦合和静电调谐实现模态匹配为出发点,设计控制算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仿真和试验验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环形谐振陀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讨论环形谐振子模态振型的特点以及基于性价比的振型选择,介绍了环形陀螺仪驱动与检测方法的典型
随着现代社会各种家用电器的普及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公众受到的电磁辐射量越来越大,电磁辐射对人类及自然界生物的危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外针对电磁辐射的生物效应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其生物效应主要分为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两种,电磁辐射的非热效应会对生物的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前庭系统等多个系统产生影响。随着在电磁场附近人们出现平衡功能紊乱的报道增多,这种电磁辐射非热效应引起的前庭性眩晕急需进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和高精度等优点,但在室内、楼宇间和地下设施等高遮蔽、多阻挡的受限区域,存在GNSS信号衰减严重、卫星可见性降低的情况而无法提供可靠的定位服务。通过伪卫星技术在此类环境下应用,提升定位服务的连续性和可靠性,实现室内外的无缝定位衔接。本文主要设计并实现一款室内伪卫星收发系统,包括功率与带宽都实时可调的伪卫星信号发射机,以及可以接收处理伪卫星信号的软件接收机,主要研究内
戊糖磷酸途径是糖酵解的第一步,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是葡萄糖磷酸戊糖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G6PD能够催化葡萄糖-6-磷酸进行氧化脱氢,产生还原型辅酶Ⅱ(NADPH),这是红细胞中产生NADPH的唯一途径。NADPH有助于谷胱甘肽(GSH)保持还原状态,还原状态的谷胱甘肽可以平衡由超氧化物引发的氧化损伤,保护机体免受氧化损伤,因此G6PD在抗氧化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G6PD低表达可
对于违章建筑物的监管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工作重点之一。针对目前我国违章建筑监管手段自动化程度低、易受监控场景气象因素干扰等问题,本文致力于研究复杂天气状况下违章建筑物自动识别的关键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种融合链式SVM及ML-KNN的图像天气识别算法。首先,利用天空区域和非天空区域在边缘、亮度以及分布上的差异,结合Canny边缘检测算法,实现了对室外图像天空区域的有效分割;
研究背景:儿童伤害是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每年伤害致死儿童数约为95万。在发达国家,伤害导致的儿童死亡约占全部儿童死亡人数的40%,而在发展中及低收入国家因伤害致死的儿童数量则占据全球的95%以上。在伤害的发生类型中,道路交通伤害和跌倒是导致儿童受伤或残疾的主要原因。中国人口基数大,总数约13.4亿,其中儿童占比为16.6%。中国儿童伤害发生率居高不下,儿童伤害病例约占总伤害病例的25%
研究目的:1、探究补血益母颗粒联合雌孕激素预防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再粘连的临床疗效。2、比较宫腔粘连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组织中Smad3蛋白的表达差异,探索补血益母颗粒联合雌孕激素对子宫内膜组织纤维化的影响。研究方法:1、选取自2019年05月起至2020年1月我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中、重度IU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随机对照研究,设为对照组(雌孕激素治疗组)30例,试验组(补血益母颗粒联合雌孕
目的:验证FAST-ED评分在中国人群中对大血管闭塞型(LVO)卒中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发病24小时以内,于东部战区总医院急诊科就诊,并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通过患者急诊头颅CTA或DSA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大血管闭塞(LVO)组及非大血管闭塞组,并通过急诊NIHSS评分计算FAST-ED评分,从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截断值,计算该评分的灵
研究背景与目的职业性噪声,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让人感到厌烦的声音,普遍存在于各种生产环境中。随着全球工业飞速发展,工作场所职业性噪声暴露状况日趋严重,数以亿计的工人因长期处于高水平噪声暴露的作业环境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健康损害。研究表明,职业性噪声作为一个系统性刺激源,长期接触不仅会损害听觉系统,还可能会影响心血管、内分泌等非听觉系统的功能。目前,职业性噪声暴露所致健康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