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中国当代艺术也开始步入艺术体制全面建设阶段。在此情境下,“艺术体制与艺术创作主体生成”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四川美术学院青年驻留艺术家计划”作为国内首个以学院为主体的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在学院体制内建立了一个能够自主运行的艺术小“圈子”,正是“艺术体制与艺术创作主体生成”研究的鲜活样本,所以对“四川美术学院青年驻留艺术家群体”研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布尔迪厄“场域”概念和霍华德“艺术界”为理论基础,以艺术人类学常用的田野调查、切身体验、跟踪访谈为研究方法,将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群体以及周边生态作为艺术场域,对此场域的缘起、构建、意义进行讨论。论文第1章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第2章通过梳理川美驻留艺术家计划的制定及实施来讨论场域的缘起;第3章通过对川美青年艺术家驻留群体的人员构成、群体生态、创作面貌进行场域的构建分析;第4章从“对于青年艺术家生成的意义、艺术体制建设的实验、驻留计划的反思”三个方面思考场域生发的意义。以此将艺术场域的“缘起、构建、意义”转化为驻留计划的“缘起和实施、群体生态构成、生成意义”。以此达到两个方面的研究目的:其一,希望本论文对“四川美术学院青年驻留艺术家群体”深入调查所得到的一手资料,能为以后相关研究贡献微薄之力;其二,希望此案例中关于“艺术体制与艺术创作主体生成”的讨论能为当下的艺术体制的全面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