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桩加固浅层堆积层滑坡桩身应力分布规律试验研究

来源 :西安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js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所有类型质灾害中,滑坡比例高达50%以上。陕西省境内滑坡在各种质灾害中更是达到了62.3%比重,而浅层堆积层滑坡在各种类型滑坡中达到了65%,因而开展针对浅层堆积层滑坡加固防止技术有着重大实际意义。随着滑坡灾害加固技术发展,微型桩因非开挖施工、对桩身周围土体扰动较小、桩布设位置灵活,施工速度快和良好经济性等特点,近年来在浅层堆积层滑坡中应用越来越多。但微型桩加固滑坡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微型桩在加固滑坡实际工程中使用情况。本文针对这种现状,以相似原理为理论依据,以框架模型试验为研究手段,对微型桩加固浅层堆积层坡过程中桩身应力分布规律进行研究。试验中通过对单排桩、双排桩、梅花形布设三排微型桩加固浅层堆积层滑坡进行试验,探究合理桩间距、排间距以及微型桩桩顶布设连系梁条件,微型桩在抗滑过程中桩身应力分布规律。通过对5组模型试验实验数据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未布设微型桩时,坡顶加载5.6kpa后,滑坡就达到失稳破坏临界阶段,而合理布桩方式三排桩试验中,滑坡达到失稳破坏临滑阶段,坡顶需要施加24.7kpa,由此可以看出微型桩对滑坡稳定程度提高是非常明显,微型桩应用于浅层堆积层滑坡加固治理工程中是切实可行。(2)不同试验工况条件,微型桩最终破坏形态表现出一致性,即滑面附近,滑面以上受荷段桩身向滑体前缘弯曲变形,滑面一锚固段向滑床后缘弯曲变形,滑面上弯曲点之间桩身发生倾斜变形,其余部分桩身未有变形出现,保持为竖直状态。(3)浅层堆积层滑坡治理中,合理桩间距可取8-12d,合理排桩间距可在10d范围内选取,同时在桩顶布设连系梁对桩顶位移限制能起到明显作用。梅花形布设群桩试验中,布设桩顶连系梁分区桩顶位移比未布设连系梁分区桩顶位移降低了25.6%,同时桩身应力在桩身应力分布更加均匀饱满而非仅仅集中在滑面附近。(4)通过对比桩顶位移迅速增长、桩身应力快速增大、桩间土拱破坏桩间土压力开始减小加载时间以及对应坡顶竖向均布荷载,可知,这三种试验现象发展基本是同时发生,因而对于加固之后滑坡稳定性情况,可以通过对桩顶水平位移监测来实现。
其他文献
为实现中俄原油管道漠河-大庆段项目岩土工程数据信息化及资料共享,统一科学地管理这些工程资料,建立了中俄原油管道漠河-大庆段工程数据管理系统,以期为后续工程的设计、施
摘要:近些年随着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城市人口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空间越来越小。为了扩大城市空间不能一味的增加城市面积,所以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正在快速发展。
为实现自适应调节和结构振动的主动控制,分析了压电材料的特点、性能,推导了一维压电方程。并应用该一维压电方程理论设计了作动器的压电堆。研制了一种具有传感和作动双重作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是用纵横向互相垂直的加劲肋连同桥面盖板所组成的共同承受车轮荷载的结构。这种结构由于其刚度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上有所不同,因而造成构造上的各向异性。
氯盐环境中富含氯离子,氯离子渗入混凝土内部,造成钢筋锈蚀,导致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性能退化,致使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破坏,影响其承载力及耐久性,甚至引发工程事故。如何防止氯盐环境下混凝土中钢筋锈蚀,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及使用寿命,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纳米粘土材料能够改变水泥基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为研制新型高耐久性混凝土材料开辟了新思路。纵观国内外有关氯盐环境下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性能的研
短肢剪力墙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抗侧力结构,己在我国中、小高层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短肢剪力墙也由于墙肢截面尺寸的减小,造成了结构刚度及承载力降低的问题。
在大型火力发电厂主厂房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因厂房结构大跨、重载的特点引起梁、柱截面过大,以及因工艺设计要求引起的错层等原因易形成剪跨比较小的框架短柱甚至超短柱。与普通
随着工程技术的进步,现代大跨度空间结构体系日益新颖,形式日益复杂,规模日益庞大,这也对该类结构的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大跨度空间结构的若干关键施工技术,
现代高速铁路软基处理大多数采用CFG桩进行加固。有必要对影响沉降的主要因子以及CFG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机理进行分析。本文首先对桩间土压缩模量、桩长、桩间距、下卧层压缩模
海洋钢结构受到周期性荷载及腐蚀的共同作用,很容易发生腐蚀疲劳损坏,而腐蚀疲劳是海洋工程构件的主要失效模式之一。腐蚀疲劳裂纹扩展阶段为海洋钢平台的主要寿命,占整个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