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教育立法研究(1912-1949年)

被引量 : 42次 | 上传用户:xixijeffk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被迫走上了艰难的近代化道路,中国近代教育也经历了一个由传统步入现代,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转型过程,而完成这个历史性转变的时期正是在民国。中华民国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和转型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民国教育的发展是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反过来对民国社会、政治、经济产生巨大反作用。民国教育之所以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精彩的篇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教育法律体系。因此,深入研究民国时期的教育立法,不但有助于拓宽中国近代教育史的研究范围,而且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启示意义。全文包括引言、正文七章和结语三部分。引言阐述了研究民国时期教育立法的缘由及意义,综述了国内学者对民国时期教育立法的研究成果,说明了本课题的研究范围、主要内容与基本框架,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阐述了清末教育由传统教育的法制思想向近代教育法制思想的演变过程,分析了清末教育“新政”的实施及特点。第二章研究了民国初年(1912—1927年)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教育立法,内容涉及教育宗旨、教育行政体制、学制改革、教则改革、教师管理、社会教育等诸多方面。第三章研究了南京国民政府初期(1927-1937年)教育法律体系的建立,并分析了这一时期教育立法的特点。第四章研究了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抗日民主根据地、国民政府和汪伪政权的教育立法,重点阐述了国民政府富有战时特色的教育立法。第五章研究了抗战胜利后(1945—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立法,重点分析了国民政府教育复员的法律法规。第六章对民国时期教育立法制度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国家教育立法、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立法、地方教育立法的权限划分和立法程序,并阐述了民国时期教育立法的主体构成。第七章以湖南省教育立法为例,对民国初年地方教育立法主体、内容、程序等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结语对民国时期教育立法进行了评价,简要分析了民国时期教育立法的特点,以及对于当今教育立法的历史启示。
其他文献
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步转向国内投资和消费上,而拉动消费的重点在于扩大内需。目前消费需求不足是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遇到的重要难题,农村地区需求增长更是缓慢,扩大农村内
<正> 一、社会经济统计学方法论体系的思考目前统计学界大部分意见都承认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社会经济统计是认识的手段,它的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社
未来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必然会增加大规模的建设用地,以此用于满足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实现城镇化快速推进与土地资源的集约、优化利用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当前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展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也越来越成为了各国参与竞争的重要战略之一。教育是科技的基础,而基础教育是教育
重叠是一种构造方式简单,表达语意简洁形象的语法手段。汉、泰两种语言在形容词的重叠上虽然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因为汉语形容词重叠并不是很自由,与泰语形容词重叠在语义
思想品德教育作为我国各个学校的必修课程,其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建设,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由于思想品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加之传统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
通过对已有的道路交通事故多发路段鉴别方法的分析,在累计频率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通过程序以一定的步长重新划分路段单元,多次搜索事故多发路段
旅游的过程同时是一个文化传播的过程。本文从传播学角度把旅游文化划分为元旅游文化、现代旅游文化与外来旅游文化,并就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以备实践之需。
为了能够准确地进行框架预应力锚杆边坡支护结构动力分析及抗震设计,通过对该类结构进行震害分析,推导出地震作用下动土压力计算公式,建立了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的动力计
文章首先定义了农村信息化公众满意度指数的内涵,然后在定性研究和数理检验的基础上开发了农村信息化公众满意度测量表,并建立了农村信息化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最后,依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