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北京市大力开展了对关停废弃矿山的工程生态恢复工作。为研究北京市废弃矿山的生态恢复效果及构建适合北京市关停废弃矿山生态恢复的评价体系,本研究以门头沟区石灰矿、门头沟煤矿、檀木港采石场、李各庄采石场的未被干扰区域、修复区域和被破坏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理化性状、植物群落性状和土壤种子库性状的调查、测定及分析,探讨工程生态恢复的效果,发现生态恢复的限制因子,构建合适的生态恢复评价模型,为北京市关停废弃矿山的工程恢复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北京市废弃关停矿山修复区域土壤理化性状综合效应同未被干扰区域、被破坏区域均存在显著差异。4个矿区修复区域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显著改善,但同未被干扰区域尚存在显著差异,需继续恢复。(2)单因子假设检验发现北京市废弃关停矿山土壤修复的限制瓶颈。门头沟石灰矿应重点改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全氮含量,门头沟煤矿应重点改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全氮含量,檀木港采石场应重点改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全氮含量,李各庄采石场应重点改善土壤密度、田间持水量、碱解氮、速效钾和全氮含量。(3)北京市关停废弃矿山修复区域土壤的持、供水能力有明显改善;公式θ=aS-b能够很好的描述北京市关停废弃矿山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压力势之间的关系,可以将0.1MPa定为北京市废弃关停矿山土壤易有效水与难有效水的界限吸力值。(4)北京市关停废弃矿山修复区域与未被干扰区域有较高的相似性,植物群落性状得到改善,建立了处于演替初期的稳定植物群落,工程修复加快了植物群落的演替速度。禾本科(Poaceae)、菊科(Asteraceae)、马鞭草科(Verbenaceae)、豆科(Leguminosae)为新建植物群落主要构成科,苜蓿(Medicago sativa Linn.)、波斯菊(Cosmos bipinnata Cav.)、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榆树(Ulmus pumila Linn)、杨树(Populus davidiana Dode)等工程栽植植物在新群落中占有较高的重要值,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但修复区域修复区域一年生草本和多年生草本比重较大,乔灌木比重较小,尚需借助自然力继续恢复。(5)北京市关停废弃矿山修复区域土壤种子库各项性状得到显著改善,同未被干扰区域有较高相似性,两者存在基本一致的植被更新潜力。菊科(Asteraceae)和禾本科(Poaceae)为土壤种子库中优势科;榆树(Ulmus pumila Linn)、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和波斯菊(Cosmos bipinnata Cav.)等工程栽植植物实现自繁,对植物群落的稳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利用土壤种子库的恢复力,能够加快关停废弃矿山的恢复速度。(6)采用层次分析法所构建针对北京市废弃关停矿山的评价模型能够用于矿山生态修复效果的评价。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灰色关联度评价和模糊评价对12块样地的评价结果一致,两种方法都是有效的。a.灰色关联度方法对北京市废弃关停矿山12块样地的评价结果如下:门头沟煤矿未被干扰区域>门头沟石灰矿修复区域>檀木港采石场修复区域>门头沟石灰矿未被干扰区域>李各庄采石场未被干扰区域>檀木港采石场未被干扰区域>门头沟煤矿修复区域>李各庄采石场修复区域>门头沟煤矿被破坏区域>檀木港采石场被破坏区域>李各庄采石场被破坏区域>门头沟石灰矿被破坏区域。b.模糊评价方法对北京市废弃关停矿山12块样地的评价结果如下:门头沟煤矿未被干扰区域、李各庄采石场未被干扰区域、门头沟石灰矿修复区域和檀木港采石场修复区域四个区域整体评价结果为“优”。檀木港采石场未被干扰区域、门头沟石灰矿未被干扰区域和门头沟煤矿修复区域3个区域整体评价结果为“良”。李各庄采石场修复区域的整体评价效果为“中”。李各庄采石场被破坏区域、门头沟煤矿被破坏区域、檀木港采石场被破坏区域和门头沟石灰矿被破坏区域,4个区域的整体评价结果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