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人诗歌到宋人诗歌经历了由以意为主到重用事的的转变,宋诗几乎达到“无一字无来处”的地步。用事在诗歌中出现的次数增多、频率加大,使得宋代诗歌批评也开始重新审视用事观念,其中包括对于用事形式与用事内容的界定和要求。唐人论诗使事务求“自然”,达到“盐之着水”境地方为妙化,而宋人论诗使事较之唐人内涵更加丰富,技巧也更加多种多样。虽然前人对古代诗歌用事、宋代诗话用事的研究早已有之,但仍然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上,往往是引用诗话或某篇文章中的论述来研究宋诗的用事表现,缺乏实际例子的支撑,即使诗歌中有对诗人诗歌用事的点评,也往往只是诗中的某字或者某句,缺乏对诗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意在对宋代诗人用事的内容和特色进行梳理归纳,针对宋诗话中的用事理论进行整理,从批评家提倡的用事方法、用事艺术效果着眼,挖掘出用事的禁忌,再结合诗人的具体创作实践进行分析,以达到“实”与“理”的统一完整,分析诗歌用事的功能与所蕴含的艺术价值。
引言部分将首先对“用事”做出定义,针对研究目的和研究现状展开探究,先从所存的古典文献入手,建立论文的研究基础,再广泛比较后人的研究专著和论作,为后续展开深入的用事理论分析和拓展做铺垫。其次则确定用事的概念,在宋人的讨论范围中,用事较之前朝历代的范围都有所扩大:一方面所用之事包括事典,即在过去发生的事实中,能够找出对应的当事人以及既定的事情本身,这件事具有相应的故事性结构,且具有一定的意义;另一方面即引用前人语,即语典,是某种词汇短语形式,或是从某位名人口中流出,具有特定场景性、情境性意义的话语。无论是事典还是语典,用在诗歌中诗人可能用典故的含义却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也可能只用原句而不与典故保持同样的意义,这是因为在不同的诗歌中主旨和诗人思想都有具体差异而导致的,前代诗人在诗歌中不同的用事情况也影响着批评家对于诗人用事观念的评价,宋人通过品评和讨论,提出了关于诗歌用事的理论,进一步对用事展开讨论分析。
第一部分是针对宋人对于用事意义和作用的认识加以分析。宋诗用事广博,起到的作用是“锦上添花”,宋人对作诗用典故的理解及目的决定了宋人评价用事的观念态度,具有一定的价值导向,让读者更加深刻的理解宋人为什么好用事,为何能用好事。
第二部分则针对宋人作诗时常用的典故加以归纳分析。首先是归纳宋人是如何给典故分类的,并通过对典故来源进行细致比较,找出典源与作诗造语的关系,从而了解诗人是怎样通过用事造语来影响诗歌感情表达的,进一步为探究宋人的用事方法打下铺垫。
第三部分则是分析宋人对具体用事形式以及用事方法的研究,例如正用和反用、明用和暗用等,通过这些具体表现,诗歌用事才变得丰富多样,能淋漓尽致的表现诗人不同的情感。诗歌用事在应用时也有多种原则,例如广博的收集材料、用事的法度谨严等,在这一部分主要研究在符合用事的前提--即“不得意不可用事”的情况下,诗人要用好事需有哪些方法原则的支撑,什么样的用事可以为诗歌创作添色。而且宋人的用事有哪些独到之处又是前人所没有研究到的,一并加以分析。
第四部分主要是对宋人对于用事的效果进行分类,宋人认为用事理想有多种,本文将其依照循序渐进的模式分为了三重境界,以此对宋人的用事理论进行总结与升华;用事中的不当之处,本文也在这一部分也相应的做出了归纳--这些问题应当作为宋人在用事上所不提倡的部分而加以规避。第五部分侧重于宋代用事理论的高度概括,对比前后时代的用事情况、后期批评家的意见,来对宋代用事理论作出评价,发现其功用从“以资闲谈”逐渐拓展深入,并且建立了完整的用事理论体系,通过对宋人用事理论成就的分析纵向比较其对元、明、清三朝诗歌理论的影响,讨论后世诗话对宋人用事理论的取舍扬弃。对比宋以前及宋以后批评家的评论,深入到宋以前的用事理论研究成果中,了解宋代的用事理论较之有何发展和不足,同时针对宋人用事的不足加以分析,以全面的了解宋人用事研究的得与失,为后世的用事理论研究提供依据。
引言部分将首先对“用事”做出定义,针对研究目的和研究现状展开探究,先从所存的古典文献入手,建立论文的研究基础,再广泛比较后人的研究专著和论作,为后续展开深入的用事理论分析和拓展做铺垫。其次则确定用事的概念,在宋人的讨论范围中,用事较之前朝历代的范围都有所扩大:一方面所用之事包括事典,即在过去发生的事实中,能够找出对应的当事人以及既定的事情本身,这件事具有相应的故事性结构,且具有一定的意义;另一方面即引用前人语,即语典,是某种词汇短语形式,或是从某位名人口中流出,具有特定场景性、情境性意义的话语。无论是事典还是语典,用在诗歌中诗人可能用典故的含义却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也可能只用原句而不与典故保持同样的意义,这是因为在不同的诗歌中主旨和诗人思想都有具体差异而导致的,前代诗人在诗歌中不同的用事情况也影响着批评家对于诗人用事观念的评价,宋人通过品评和讨论,提出了关于诗歌用事的理论,进一步对用事展开讨论分析。
第一部分是针对宋人对于用事意义和作用的认识加以分析。宋诗用事广博,起到的作用是“锦上添花”,宋人对作诗用典故的理解及目的决定了宋人评价用事的观念态度,具有一定的价值导向,让读者更加深刻的理解宋人为什么好用事,为何能用好事。
第二部分则针对宋人作诗时常用的典故加以归纳分析。首先是归纳宋人是如何给典故分类的,并通过对典故来源进行细致比较,找出典源与作诗造语的关系,从而了解诗人是怎样通过用事造语来影响诗歌感情表达的,进一步为探究宋人的用事方法打下铺垫。
第三部分则是分析宋人对具体用事形式以及用事方法的研究,例如正用和反用、明用和暗用等,通过这些具体表现,诗歌用事才变得丰富多样,能淋漓尽致的表现诗人不同的情感。诗歌用事在应用时也有多种原则,例如广博的收集材料、用事的法度谨严等,在这一部分主要研究在符合用事的前提--即“不得意不可用事”的情况下,诗人要用好事需有哪些方法原则的支撑,什么样的用事可以为诗歌创作添色。而且宋人的用事有哪些独到之处又是前人所没有研究到的,一并加以分析。
第四部分主要是对宋人对于用事的效果进行分类,宋人认为用事理想有多种,本文将其依照循序渐进的模式分为了三重境界,以此对宋人的用事理论进行总结与升华;用事中的不当之处,本文也在这一部分也相应的做出了归纳--这些问题应当作为宋人在用事上所不提倡的部分而加以规避。第五部分侧重于宋代用事理论的高度概括,对比前后时代的用事情况、后期批评家的意见,来对宋代用事理论作出评价,发现其功用从“以资闲谈”逐渐拓展深入,并且建立了完整的用事理论体系,通过对宋人用事理论成就的分析纵向比较其对元、明、清三朝诗歌理论的影响,讨论后世诗话对宋人用事理论的取舍扬弃。对比宋以前及宋以后批评家的评论,深入到宋以前的用事理论研究成果中,了解宋代的用事理论较之有何发展和不足,同时针对宋人用事的不足加以分析,以全面的了解宋人用事研究的得与失,为后世的用事理论研究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