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人对诗歌用事的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ssy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人诗歌到宋人诗歌经历了由以意为主到重用事的的转变,宋诗几乎达到“无一字无来处”的地步。用事在诗歌中出现的次数增多、频率加大,使得宋代诗歌批评也开始重新审视用事观念,其中包括对于用事形式与用事内容的界定和要求。唐人论诗使事务求“自然”,达到“盐之着水”境地方为妙化,而宋人论诗使事较之唐人内涵更加丰富,技巧也更加多种多样。虽然前人对古代诗歌用事、宋代诗话用事的研究早已有之,但仍然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上,往往是引用诗话或某篇文章中的论述来研究宋诗的用事表现,缺乏实际例子的支撑,即使诗歌中有对诗人诗歌用事的点评,也往往只是诗中的某字或者某句,缺乏对诗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意在对宋代诗人用事的内容和特色进行梳理归纳,针对宋诗话中的用事理论进行整理,从批评家提倡的用事方法、用事艺术效果着眼,挖掘出用事的禁忌,再结合诗人的具体创作实践进行分析,以达到“实”与“理”的统一完整,分析诗歌用事的功能与所蕴含的艺术价值。
  引言部分将首先对“用事”做出定义,针对研究目的和研究现状展开探究,先从所存的古典文献入手,建立论文的研究基础,再广泛比较后人的研究专著和论作,为后续展开深入的用事理论分析和拓展做铺垫。其次则确定用事的概念,在宋人的讨论范围中,用事较之前朝历代的范围都有所扩大:一方面所用之事包括事典,即在过去发生的事实中,能够找出对应的当事人以及既定的事情本身,这件事具有相应的故事性结构,且具有一定的意义;另一方面即引用前人语,即语典,是某种词汇短语形式,或是从某位名人口中流出,具有特定场景性、情境性意义的话语。无论是事典还是语典,用在诗歌中诗人可能用典故的含义却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也可能只用原句而不与典故保持同样的意义,这是因为在不同的诗歌中主旨和诗人思想都有具体差异而导致的,前代诗人在诗歌中不同的用事情况也影响着批评家对于诗人用事观念的评价,宋人通过品评和讨论,提出了关于诗歌用事的理论,进一步对用事展开讨论分析。
  第一部分是针对宋人对于用事意义和作用的认识加以分析。宋诗用事广博,起到的作用是“锦上添花”,宋人对作诗用典故的理解及目的决定了宋人评价用事的观念态度,具有一定的价值导向,让读者更加深刻的理解宋人为什么好用事,为何能用好事。
  第二部分则针对宋人作诗时常用的典故加以归纳分析。首先是归纳宋人是如何给典故分类的,并通过对典故来源进行细致比较,找出典源与作诗造语的关系,从而了解诗人是怎样通过用事造语来影响诗歌感情表达的,进一步为探究宋人的用事方法打下铺垫。
  第三部分则是分析宋人对具体用事形式以及用事方法的研究,例如正用和反用、明用和暗用等,通过这些具体表现,诗歌用事才变得丰富多样,能淋漓尽致的表现诗人不同的情感。诗歌用事在应用时也有多种原则,例如广博的收集材料、用事的法度谨严等,在这一部分主要研究在符合用事的前提--即“不得意不可用事”的情况下,诗人要用好事需有哪些方法原则的支撑,什么样的用事可以为诗歌创作添色。而且宋人的用事有哪些独到之处又是前人所没有研究到的,一并加以分析。
  第四部分主要是对宋人对于用事的效果进行分类,宋人认为用事理想有多种,本文将其依照循序渐进的模式分为了三重境界,以此对宋人的用事理论进行总结与升华;用事中的不当之处,本文也在这一部分也相应的做出了归纳--这些问题应当作为宋人在用事上所不提倡的部分而加以规避。第五部分侧重于宋代用事理论的高度概括,对比前后时代的用事情况、后期批评家的意见,来对宋代用事理论作出评价,发现其功用从“以资闲谈”逐渐拓展深入,并且建立了完整的用事理论体系,通过对宋人用事理论成就的分析纵向比较其对元、明、清三朝诗歌理论的影响,讨论后世诗话对宋人用事理论的取舍扬弃。对比宋以前及宋以后批评家的评论,深入到宋以前的用事理论研究成果中,了解宋代的用事理论较之有何发展和不足,同时针对宋人用事的不足加以分析,以全面的了解宋人用事研究的得与失,为后世的用事理论研究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贯彻落实《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全民健身条例》等促进体育健康发展战略,并结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要求,研究如何便捷有效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喜闻乐见的体育服务,贯彻落实全民健身精神,切实做好服务供给和服务反馈等工作,在供给的全过程中,积极研究创新的供给体系和工作机制,是实现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珠三角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德尔菲法、数理统计法和案例研究法,根据协同创新理论,从工作机制、体系、模式出发,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开展情况进行以下几个方面
健身气功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与文化积淀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于在2000年成为我国第97个体育项目,2017年健身气功首次进入全运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都提到“大力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太极拳、健身气功等养生保健方法,推广体现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综合性运动会的大力推广,使得健身气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健身气功赛事与媒体协同发展的路径,使其更符合当今多元化社会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需求,为健身气功项目发展添
在社会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下,国民对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其中有许多人群选择太极拳这项运动进行健身和养生。我国太极拳流派众多,洪式太极拳就是众多太极拳流派中最年轻的一个,它是由太极拳理论家、技击家、一代宗师洪均生先生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一个武术拳种,应具备丰盈的文化内涵、强身健体的功能,同时还应有防身和技击的本质属性。一个拳种要想有生命力,要想朝阳化、国际化,它应该能够契合当代习练群体的健身、养生、技击等多项功能。洪式太极拳起源于山东,经过几十年的传承与发展到全国各地,随着《全民健身计划(2016—
自2009年来,国家大力整顿足球风气,并开始发展校园足球,迎来了足球运动的新高潮。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工作如火如荼展开的同时,其课堂教学质量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我国的教学模式一直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体育项目的教学模式也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因此,我们要提高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教学质量,应从特色足球学校足球课堂教学质量抓起。广西共有578所中学评上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分别是2015年175所、2016年137所、2017年171所、2018年95所。随着特色学校数量的不断增加,各级政府、学校应该把主要工作
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太极拳更是中国武术的典型代表,是我国流传几百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对于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给我们提出了两个命题:一是传承;二是发展。传承的意义在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并了解其“从何而来”;发展,则是为了更好地“走下去”。然而,纵观武术学术界关于太极拳起源考,陈王廷究竟为何创出太极拳?太极拳的思想理论体系究竟从何而来?武术历史文献中有
当机体进行不适应的大负荷运动后,就容易引发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目前关于DOMS的防治措施有多种,但任一种措施都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为此,本研究进一步展开相关研究。
  目的:
  观察罗汉果甜苷干预对DOMS程度及肌肉损伤、炎症及功能变化的影响,探讨罗汉果甜苷干预提高机体的抗氧化性能力与DOMS相关指标变化的关系。
  方法:
  16名健康男性青年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CG,n=8)与实验组(EG,n=8),CG采用安慰剂干预、EG采用罗汉果甜苷干预,CG、EG分别口服安慰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也逐渐受到社会公众和专家学者们的关注。作为教育重要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也自然是不甘落后,教育供给侧的核心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使更多的人享受教育带来的成果,用以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随之衍生的城乡公平、校际均衡,也是逐渐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教育资源诠释的是教育中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等要素的总和,教育资源配置是将有限的教育资源有序、合理、公平的分配到城乡各个学龄阶段,从而保证教育资源能充分高效运转,
自2016年11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以来,以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为主体的“五大幸福产业”既拉动了消费增长,也促进了消费升级,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五大幸福产业”站在了国家的战略高度,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休闲体育产业与健康旅游产业作为“五大幸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健康中国”、“全域旅游”等政策的促进下,二者融合发展的趋势不断显现,并逐渐演变出集体育、旅游、健
改善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不仅是运动员的需要,更是现代普通大众运动健身的需要,找到其有效控制办法对预防运动损伤、保障运动健身及运动训练等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目前针对DOMS所采取的干预措施为数不少,但现有的干预措施都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因此,有必要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大蒜素是大蒜中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属于天然产物抗氧化剂,大蒜素具有抗菌消炎、清除自由基等作用。大蒜素用于抗DOMS及运动性疲劳方面的研究多见于动物实验研究中,相关人体实验研究并不多见,且几乎均是采用生化指标展开讨论,缺乏对生理功能变化的观察和
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中心幼儿园占地面积5044.5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854.61平方米,绿化面积900平方米。教学楼开设6个教学班,并配有美工室、音体室等。2012年通过北京市二级二类验收,现有教职工38名,其中在编教师19名,非在编人员19名,幼儿160余名,区级骨干教师4名。  龙湾屯中心幼儿园在“以美育人,和谐发展”办园理念的引领下,立足园所的实际,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