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与风险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f0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中国商业银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进一步上升。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由于中国商业银行受到的冲击较小,而成为全球学术界和金融界研究的焦点。目前,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研究主要是分别从效率与风险两个角度进行,而提高效率和管理风险是商业银行需要同时追求的目标,因此,将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与风险结合起来研究,才能体现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的真实状况,得到的结论才能为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有帮助的建议。本文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效率与风险问题的深入探讨,力图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中国商业银行管理体系,为金融管理者制定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本文围绕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与风险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首先,不仅比较我国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效率与风险,也比较中外银行业的效率与风险。接着,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效率与风险。最后,探讨商业银行效率与风险的影响因素,并特别考察了我国大银行自身效率的变化对中小银行带来的影响。为了比较国内外银行业效率和风险的变化,本文先利用杜邦分析法度量2006—2009年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与风险经营情况。然后利用基于风险投入的DEA模型测度国内外大型商业银行的各种效率,包括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在投入产出指标选取上,与传统方法不同,本文采用利润法,引入风险作为投入变量。将基于风险投入的DEA模型估计的效率与未加入风险投入的DEA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四大国有银行在中国商业银行之中并不是效率最高,也不是风险最小的银行,而一些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状况要好于国有银行。在国际上,排名相近的大型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小。其中,中国国有银行的ROE水平与其他国家大型商业银行相差不大,而中国国有银行的风险经营水平仍然存在上升的空间。相对于其他国家,中国商业银行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较小,其技术效率保持较高水平。中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之后全要素生产率的减少原因主要是技术变化。为了研究中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效率与风险,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发展阶段、现状及问题,并对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效率与风险进行实证分析。多元化经营利用赫芬达尔方法构造的DIV变量来度量。通过实证研究多元化经营与利润指标之间的联系、多元化经营与风险调整后的利润指标之间的联系、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与利润指标之间的联系、多元化经营对商业银行特征和战略选择的影响等发现,中国商业银行整体投资组合更加多元化能够带来更多的利润、非利息收入占比越多却带来的利润越少;持有股权越少、贷款越多的商业银行其利润越少;非利息收入占比越大的商业银行风险也越大。大型银行和中型银行多元化经营会减少收益,小型银行开展多元化的业务可增加收益。为了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在此次银行危机中经营效率与风险变动的影响因素,以及我国大银行自身效率的变化对中小银行带来的影响,本文从信息渠道和基本面角度分析大银行冲击机制,并从宏观因素、微观因素和大银行冲击三个方面实证分析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商业银行受到的影响。大银行冲击变量用构造的GR指数来替代。研究结果表明,在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正而冲击减少了中小型商业银行风险和危机,银行的规模分布会影响银行经营的稳定。从微观角度看,股东权益比率、资产规模、股权回报率都对商业银行经营状况产生了证的影响。从宏观角度看,利率越高,商业银行经营越好,而GDP增长率越高,商业银行风险越大。
其他文献
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日益重视,纷纷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多个国家都通过政府的计划以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
全球化背景下出口结构转型和产品质量升级是我国企业面临的重要考验,通过质量提升增强我国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迫在眉睫。中国官方目前进一步明确了贸易大国和贸易强国时间表,说明中国成为贸易大国和强国刻不容缓,中国企业“质”“量”兼顾势在必行。在当下解决大而不强企业有两条路径可以选择:一条路径主要是将产品价格做到最低并以很高的数量取胜。第二条道路,旨在强调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促使中国出口的产品质量从“微笑
学位
自从韩、中两国1992年建交之后,两国的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中国逐渐成为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国及主要贸易伙伴。20年以来,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形式、目的、方式与行业项目均
今日之中国,奢侈品营销作为崭新行业,正在快速崛起。但行业尚处幼稚期,且因民族传统、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差异,国内奢侈品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及行为和成熟欧美日市场有着迥异的特点,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