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水泥注入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研究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fan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骨水泥注入治疗跟痛症是我院自行研究的一种治疗跟痛症的方法,本次研究目的是观察该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研究探讨不同跟痛症分型、不同骨水泥注入量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更好地为跟痛症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方法:骨水泥注入治疗跟痛症现已进入临床试用阶段,并以此方法对12例跟痛症患者进行治疗。回顾性分析2018年02月至2019年02月在我院骨科门诊就诊的12例跟痛症患者,其中右足8例,左足4例;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40-70岁,平均56岁;足跟部疼痛病史9~36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患者均经多种方法治疗后疗效欠佳而来我院就诊,均采用骨水泥注入治疗,收集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疼痛评分(VAS评分)及AOFAS踝-后足评分,记录骨水泥注入量、有无发生骨水泥渗漏、过敏及穿刺部位感染等情况。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至少1年的随访。根据足跟部有无固定压痛点分组,分为有固定压痛点组(A组)7例、无固定压痛点组(B组)5例;根据术中骨水泥不同注入量,分为低剂量组(1.0ml≤V≤1.5ml)和高剂量组(1.5ml0.05);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组间对比,VAS评分高剂量组低于低剂量组,AOFAS踝-后足评分高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不同骨水泥注入量与疼痛缓解程度(治疗前后VAS评分值的差值)呈现相关性(r=0.985;P=0.000<0.001)。结论:不同类型跟痛症患者经骨水泥注入治疗后均取得较好的效果,骨水泥注入量在1.0-2.0ml范围内,均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在该范围内治疗效果随着剂量增加而提高。该治疗方法是一种新兴微创治疗方法,具有简单、安全、创伤小、恢复快、治疗时间短、效果明显、经济实用、无需住院等特点,应用前景广阔。
其他文献
目的:明确在穿支皮瓣术前定位中B-flow对比CDFI的优势及是否可以替代CEUS,构建B-flow检测皮瓣穿支的方法学,探讨这种方法的应用。方法:选取30例于本院接受皮瓣移植术的患者,术前分别用B-flow、B-flow增强、CDFI和CEUS四种模式检测皮瓣供区的穿支血管数目;并根据穿支血管的内径、走行、峰值流速、RI等指标选择最优穿支血管,再用四种模式检测最优穿支血管区域脂肪层内小血管数目,
目的本研究通过腹腔注射阿霉素(多柔比星)建立心衰大鼠模型,并探讨心衰大鼠心肌中β3-AR、PI3K、pAkt蛋白表达的意义。方法将14只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6周)随机分为心衰组9只,对照组5只。心衰组大鼠给予腹腔注射多柔比星,剂量为1mg/kg;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周2次,共8周,给药结束后观察3周,监测大鼠一般情况、初体重、终体重、运动耐力、心脏重量、左心室肌最大厚度值、
目的肿瘤是多基因变化导致细胞周期紊乱、失控性生长所致的一类疾病。细胞周期受一系列因子的共同调控,其中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最密切的首推细胞周期蛋白D1(编码基因:CCND1)。现有临床数据表明,CCND1扩增不仅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子,更可能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原发耐药的潜在机制。本研究旨在探索实体瘤中CCND1扩增发生率及其与
研究目的: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一种难治性的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是目前ICC的主要治疗方法,但由于肿瘤的高侵袭性导致手术预后较差。绝大部分患者在疾病诊断时已处于中晚期,失去切除机会的患者主要采用以化疗为主的保守治疗,因此ICC细胞的耐药性严重影响此类患者的生存时间。ICC细胞多呈现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但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较多研究证
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人群的角膜厚度变化,探讨夜间多导睡眠监测参数与眼部参数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9年3月到2019年7月期间,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行多导睡眠监测,AHI(呼吸紊乱指数)≥5并确诊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的患者纳入实验组研究,并根据AHI严
目的2017年《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中提出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本实验前瞻性收集流行病学资料评估该系统在福建海岛胃癌风险人群的价值,同时分析福建海岛地区胃癌及癌前病变人群在年龄、性别、饮食习惯、口腔卫生与正常人群的差别,明确福建海岛人群胃癌及癌前病变所特有的危险因素可为进下一步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福建海岛高危人群胃癌及癌前疾病的危险因素调查2019年04月-06月在莆田南日岛4
目的:通过采用药物预防和物理预防措施对下肢静脉曲张中危血栓风险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比较两种不同的预防措施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患者的DVT的发生率的差异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活
目的鼻咽癌中CD8+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的浸润与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而环氧化物酶-2(Cyclooxygenase 2,COX-2)则正相反,其表达上调,且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COX-2不仅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且还参与抑制性免疫微环境的形成,从而介导免疫逃逸。目前在其他实体瘤中的研究发现COX-2与C
目的:探索PDGF-BB对阿仑膦酸钠(alendronate,ALN)预处理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增殖、迁移、成骨影响;研究PDGF-BB对预防SD大鼠拔牙后发生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骨坏死(bisphosphonate 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BRONJ)的预防作用。方法:1.使用不同浓度(10-
目的:探索药物二甲双胍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大鼠内皮间充质转化中的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二甲双胍对照组、CTEPH组、二甲双胍低剂量组(50mg/kg/d)、二甲双胍高剂量组(100 mg/kg/d)。实验组大鼠麻醉后分离左颈总静脉,每只大鼠经左颈静脉注入自体血栓柱及含抗纤维溶解剂氨甲环酸的生理盐水,制备CTEPH模型,二甲双胍低剂量组和二甲双胍高剂量组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