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地区典型滑坡的形成机理研究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yy19880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延安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的中部,黄土滑坡十分发育。根据延安地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结果,延安地区现有滑坡1350处,几乎全部为黄土滑坡。这些滑坡诱发因素不尽相同,有的由降雨、河流侵蚀等自然因素引起,有的由人工开挖与堆载、水库蓄水等工程活动所引起。滑坡的诱发因素不同,其形成机理也不同,在防治上就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因此,研究延安地区不同诱发因素形成滑坡的机理,可以为滑坡灾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有利于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灾减灾规划,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采用对已有调查资料的分析统计、野外滑坡要素测量、典型滑坡点取样测试、室内岩土测试、数值模拟等技术方法,开展主要诱发因素引起滑坡的机理分析,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对延安地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了延安地区滑坡的发育类型;分析了延安地区形成滑坡的主要控制因素及触发因素;(2)依据老滑坡、新滑坡的形成条件,对延安地区的黄土分别做了重塑饱和黄土的反复直剪试验、原状黄土在三轴条件下的剪切试验,获得了重塑饱和黄土和原状黄土的强度特征。并对该地区的泥岩、砂岩做了单轴抗压试验和压缩试验;通过回弹试验,分析了砂岩的结构面强度。(3)在分析了降雨入渗方式、入渗规律的基础上,以富县吉子现乡滑坡、阎家沟滑坡、延炼滑坡为典型实例,通过数值模拟,再现了降雨通过黄土孔隙、节理入渗,降雨通过黄土中卸荷裂缝、落水洞等集中通道流入,以及降雨通过水分逐渐往下迁移分别形成滑坡的过程,分析了不同入渗方式形成滑坡的机理。(4)以庵里滑坡、印台山滑坡以及洛川加油站滑坡为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溯源侵蚀、河流侧蚀及河流或沟谷下蚀形成滑坡的过程,通过对比各个阶段滑动面上应力及抗剪强度的变化,解释了河流不同侵蚀方式形成滑坡的机理。并模拟了滑坡的运动过程,获得了滑坡的滑动范围及运动距离。(5)根据水库蓄水在迎水岸诱发滑坡的特征,概化典型模型,数值模拟了在迎水岸库水位上涨及骤降时不同时段孔隙水压力及剪应力的变化,分析了滑面不同位置剪应力及抗剪强度的关系,以及岸坡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揭示了迎水岸水库蓄水诱发滑坡的机理。以赵家岸滑坡作为背水岸滑坡的实例,模拟分析了库水位上涨和下降时孔隙水压力及应力的变化,揭示了水库蓄水在背水岸诱发滑坡的机理。(6)选取三亩台滑坡、南窑村高边坡、龙首村高边坡三个典型案例,对人工开挖引起的新滑坡进行数值分析,解释了人工开挖形成新滑坡的机理。以王窑村滑坡为例,解释了开挖导致老滑坡复活的机理。以袁和庄滑坡为例,分析了堆载后坡体应力及抗剪强度的变化,解释了堆载导致的滑坡形成机理。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白介素2(IL-2)联合地塞米松预处理上调体内调节性T细胞(Treg),治疗小鼠的气道过敏性炎症性疾病。通过地塞米松预处理,foxo3a siRNA沉默基因后测定淋巴细胞凋亡率,观
现代汉语选择复句的研究成果很多,在综合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围绕选择复句在复句系统中的归属和选择复句自身分类展开;个案研究从语法、语义、语用等多角度对选择复句中的具
黑龙江省作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且地处季冻区分布带。受低温环境影响,渠基土温度场、水分场变化频繁,输水渠道冻融变形破坏时长发生。为更好的揭示冻胀机理及冻融作
目的:设计制作西北燥证动物模型,以宏观辨证指标及经验方药反证评价模型,同时,对模型动物以部分现代医学指标进行检测与分析,使得西北燥证及其相关性疾病的现代医学机理与药
水下光谱成像技术在海洋生物识别、海洋地质调查、海洋环境监控等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使用水下光谱成像技术对水下目标探测时面临诸多困难,如水体强烈的衰减作用造成光
[目的]观察经方炙甘草汤、猪苓汤联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中医辨证为精血不足、脾虚血瘀、水湿内停的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
20世纪八十年代末,新权威主义因其对政治社会发展有着独特的视野而在中国学界和政界大放异彩,吸引了诸多学者讨论和关注。新权威主义者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下,由
榉属隶属榆科,我国有3种,分别是大叶榉Zelkova schneideriana Hand. -Mazz.,光叶榉Z. serrata(Thunb.)Makino和大果榉(小叶榉)Z.sinica Schneid。它们不仅是珍贵的硬质阔叶用材
清初社会重建是指明末社会解体后,清朝统治者在民族征服基础上对中国社会进行的整体性重构。明末的灾荒与战乱颠覆了原有的社会秩序,清朝入主中原后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社
目的及意义:ALI/ARDS是战时及日常临床工作中常见的危重症之一。过去10-15年ALI/ARDS的病死率有所下降,但仍高达40 %。目前,对ALI/ARD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上缺乏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