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关中袁家村景观提升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mp3j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产业、生态与文明三个方面与乡村景观的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我国对乡村建设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越来越多学者和景观设计从业人员开始在乡村景观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探究乡村景观的提升及营造方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袁家村为例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的提升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乡村振兴与乡村景观相关理论及其关系进行了梳理,并通过对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进展及现状分析归纳,总结出我国目前乡村景观存在问题,寻找解决乡村景观设计与营造中问题的策略;其次,通过对袁家村资源现状进行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经济发展现状、景观建设现状的实地考察,总结出其优势和劣势,并从功能角度、产业角度、生态角度、文化角度和技术角度五个方面提出景观提升策略;最后,对袁家村进行乡村景观提升设计实践。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乡村振兴和乡村景观相关理论的总结,对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进展和对国内外乡村景观案例的分析,得出我国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发展目前存在的不足,即村民参与度低、乡村地域特色欠缺和缺乏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2)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乡村景观进行设计时应从产业角度、生态角度、文化角度得出设计策略,并应结合村落的具体情况和当下技术的发展情况从其功能角度和技术角度进行分析。(3)通过对袁家村乡村景观的提升设计实践,得出在乡村振兴背景对乡村景观进行提升营造时,应因地制宜全面考虑村落的产业、生态与文化现状;应充分利用村落中现有的生态、文化等资源,深入挖掘可开发之处;在进行提升时,应顺应其原本的发展特色;在植物选择方面,应尽量使用当地的乡土树种,减少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乡村景观小品的设计应利用当地废旧材料进行改造,废物利用的同时营造和谐的景观效果;乡村景观的营造应与时俱进,将景观建设与新技术相结合。
其他文献
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不断加剧,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环境问题,其中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和流域径流输沙变化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因此,针对生态环境脆弱区开展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纸坊沟流域为研究对象,搜集获取纸坊沟流域1938-2020年土地利用、土壤类型、流域出口水文站实测降雨、径流、输沙等数据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全国各类生产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扰动地面和弃土弃渣工程堆积体,造成了严重的土地资源破坏、景观破损与人为水土流失。众所周知,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对环境危害的程度明显大于农耕地,相比其土壤侵蚀也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成为目前新增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之一。一般情况下工程堆积体在短时间内搬运处置难度较大,亟需采取快速的防护措施,在其坡面种植草被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手段
植物功能性状是显著影响植物体定植、存活、生长和死亡的一系列植物属性,能够反映植物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植物功能性状间的权衡关系反映了植物在资源获取与分配中采取的不同策略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内陆盐沼湿地是一种生态水文过程特殊、环境高度异质的湿地生态系统,赖草(Leymus secalinus)是广泛分布于内陆盐沼湿地的多年生根茎型禾草,对赖草资源配置及功能性状权衡关系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盐生植物在
幼儿园亲自然课程必须符合一般意义上的幼儿园课程的质的规定性,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取向,符合幼儿发展及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且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必须系统化。构建幼儿园亲自然课程的目的是克服当今幼儿生命成长与自然的区隔。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幼儿园亲自然课程凸显的是幼儿个体成长过程中的自然品性,强调回归自然、尊重生命、贴近生活和释放灵性。幼儿园亲自然课程应从"情""行""力"三方面进行实践,具体表现为
太阳诱导叶绿素荧光(Sun-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是光合作用的伴生产物,与基于反射率的植被指数相比,它能够提供更加直观反映与植被光合作用相关的信息,为光合固碳提供了一种更为直接的测量方式。通过近红外波段(Near-infrared Reflectance,NIRT)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
本文研究一类Holling Ⅱ型Rosenzweig-MacArthur捕食者-食饵扩散模型的动力学性态.首先,对于常微分方程模型,分析平衡点的稳定性,且以狩猎捕食者的死亡率与食饵的净增长率之比为分支参数,给出Hopf分支存在的条件.其次,对于弱耦合反应扩散模型,分析正平衡点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不会产生Turing不稳定性,并在正常数平衡点不稳定的情形利用不动点指标理论建立非常数正解的存在性.然后,
本文研究带双曲正切功能反应和恐惧因子的Rosenzweig-MacArthur捕食者-食饵扩散模型的动力学性态.对于局部系统,给出平衡点的细致分类、分支分析并讨论极限环的存在性.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没有恐惧因子的情形下,系统出现双稳现象.这表明捕食者的捕获效率比食饵对捕食者的恐惧更能稳定系统.对于反应扩散系统,我们考虑正平衡点的局部稳定性、正平衡点和分支周期解的Turing不稳定性、Hopf分支的
现阶段,由于全国各地水资源重度紧缺,地下水开采量持续增长,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导致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问题,过度开发地下水不但会打破生态平衡,而且会严重威胁到百姓健康用水问题和工农业发展问题,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衡量地下水储量并控制地下水开发对社会和居民生活的影响是刻不容缓的,本文以现有的相关研究为基石,选取了泾惠渠灌区展开地下水开采量管理控制机制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划分了研究区地下水控
随着农业发展进程的加快,我国对减轻农业作业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大力推行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提高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为提高农业机械行驶或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性,安全预警和避障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适用于农业机械的安全预警模型精度较低以及单一传感器获取障碍物信息不全面的问题,以欧豹4040型拖拉机为研究平台,搭载激光雷达、摄像头、北斗导航设备和前轮转角传感器等硬
针对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彻底、温室生物质发酵增温补气效率低下等问题,利用温室生产常见农业废弃物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容重(Bulk Density,BD)、碳氮比(Carbon Nitrogen ratio,C/N)、含水率(Moisture Content,MC)及温度等发酵参数耦合对温室生物质发酵综合利用的调控效应研究,共设置4次发酵试验(2批次中试发酵试验与2批次田间规模化规模发酵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