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其他地区讨论“无人村”、“空巢老人”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负面因素的时候,新疆却面临着严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滞留的问题。如何高效率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和新城镇化建设的整体发展,应该统筹兼顾采取多种方式、不同渠道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合理地转移。 博州地区现采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主要有三种:1、民间“经纪人”式的就地转移模式。2、政府组织的异地转移模式。3、村民自发选择的本地、异地相结合模式。博州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外出务工人员中少数民族所占比例低,工种单一。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有限、就业信息滞后。3、政府相关政策不健全、配套设施不到位。4、转移就业各部门力量分散,培训方式缺乏吸引力。 本研究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研究博州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结果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相同的地方。从宏观数据看,通过对近十年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教育支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促进作用,但从微观数据看,文化程度不一定是促进转移就业的重要因素。 本文在参照博州地区现有的模式体系及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得出博州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1、按照本地区人口、地理环境的实际情况转移剩余劳动力。2、转移模式的选择须基于当地经济发展实际状况。3、劳动力的转移不应以牺牲农业为代价。4、应当促进当地农业发展、注重乡镇企业的发展,构建农业产业综合化转移模式。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符合新疆博州地区特点的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