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社会学视域中的和平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55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时代,凡是具有善良意志的人都希望建设一个消除了暴力,或者至少是有效降低其发生机率的世界。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人类应当如何为实现这样的目标付出努力?虽然和平研究长期致力于探讨对实现和平这一价值具有实际效果的条件和方式,但冲突与和平作为极其复杂且相互关联的社会现象,时至今日其中的很多方面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和理解,也不存在某种简单划一的方式能够有效避免冲突和暴力。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缺少信仰的有力支撑,任何关于和平的美好愿景都难免会化作泡影。就此而言,在人类建构和平的过程中,宗教的作用和影响值得认真对待。冷战结束以来,许多有关宗教之社会定位的研究,不约而同地聚焦于宗教在引发社会内部或异质社会之间的混乱局面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人们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国际局势,就能轻易地举出宗教在世界上的一些地区诱发战乱的事例。这些都在无形中促成并强化了人们头脑中关于宗教之危险性和破坏性的倾向性意识,并随着“文明冲突论”的提出和“9.11”事件的发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与认同,以至于每当分析战争动因时,往往“言必称宗教”,甚至提出“国际形势瞬息万变,万变不离其‘宗’”,逐渐确立起了“宗教是问题”的叙事前提。相对而言,虽然近150年的宗教学术研究对于和平及其相关问题给予了密切的关注,但围绕宗教对于和平的建构作用所作的系统论述比较少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人们在信仰上、情感上抗拒去理会、接受那些将宗教与和平对立起来的提法,但仍必须直面它们,起码需要了解它们产生的动因。更为重要的是,鉴于当今世界和平与冲突的基本态势,以及宗教作为常见的文化革新力量在现实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人们有必要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厘清宗教与和平之间的特殊关系,对于宗教在建构和平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给予准确而又合理的描述和评论。本文力求使用宗教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和研究工具来评估全球化时代和平与冲突的基本状况,从个人、群体、社会三个层次,通过身份、意义、秩序三个关键词来区分宗教的作用与影响,将和平的建构作为全球化条件下与宗教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加以考察;借此建立一种全球化背景下宗教基本形态与发展趋势的新类型学,并对当前宗教社会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出梳理和预见,从而使宗教社会学研究达到一种比较适合于人类当前经验的境地。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是一个基于宗教社会学的理论考察。在论述的过程中,也会尝试将宗教社会学与宗教学其他分支学科的方法加以统合,力图在交叉整合的基础上对研究主题作出较为完整和清晰的思考。本文的核心论题在于,宗教对于和平的建构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和意义?主体部分包括五章:第一章主要对“宗教”与“和平”这两个基本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将宗教视作一种社会力量的体系,并分为解释力、凝聚力和控制力三方面加以论述;将和平视为“非暴力的和创造性的冲突转化”,并从个体、群体和社会三个层面上加以分析;最后,通过对于可能性和必要性的论证,点明宗教是人类建构和平的基本力量。第二章主要从宗教与社会互动的角度,探讨宗教社会学视域中和平研究的基本架构;着重分析了“宗教的社会性理解”和“社会的宗教性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勾勒出和平在个体、群体和社会层面所对应的特征和要素,体现了宗教社会学的研究特色。第三章以“身份”为主题,从个体层面揭示了宗教对于和平的建构意义;通过梳理宗教社会学研究中的身份问题,论述了宗教在增进身份认同的基础上,有助于促成“自我”与“他者”的共在,进而实现个体的完整存在。第四章基于人类对“意义”的普遍关注,提出宗教通过有效的意义共契,可以在群体整合方面发挥一定的建设性作用;通过回顾宗教社会学研究中的意义问题,论证了宗教在推动意义共契的前提下,能够促成“正统”与“异端”的和解,推动群体关系的均衡发展。第五章立足于“秩序”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重要价值,分析了宗教对于社会整体和谐的促进作用;通过集中阐发宗教社会学研究中的秩序问题,阐述了宗教在维系现行秩序的过程中,可以促进“神圣”与“世俗”的相互建构,有利于社会氛围向整体和谐转化。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从结构来看,虽然“社会、组织和个体这几个分析层次对任何复杂社会中的宗教研究都具有启发性”,但真正将这一理论原则加以贯彻的,在已有的宗教社会学研究成果中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本文力图遵循“个体—群体—社会”的分析模式,全面而又准确地剖析宗教对于和平的建构作用。其二,就内容而言,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谈论和平,有其独特的视角和理论的限阈。本文着重从“宗教的社会性理解”和“社会的宗教性特征”两个方面讨论了其中所蕴涵的和平问题,进而归纳出宗教社会学视野下的“和平”所具有的特定内涵和价值指向,为从不同层面探讨和平的建构奠定了基础。其三,从观点来看,本文主张“宗教是建构和平的基本力量”,并围绕其展开论述,这与常见的从教义层面发掘和平理念或是从行为层面探究和谐精神有所不同。本文所关注的,仅仅是当前围绕宗教展开的诸多争论中的一个话题,即怎样有效观察和分析宗教与和平之间多重维度、难以捉摸的关系。通过对这一论题的深入讨论,宗教社会学可以确立起必要的问题意识和反思精神,获得新的更大发展。
其他文献
文章回顾了语料库的发展历程,基于对其发展的现状及国内翻译实践需要的分析指出了构建旅游资源翻译平行语料库的重要性。然后,以皖南地区主要旅游资源的文本材料为例,详细讨
由于地理环境、民情风俗、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文化中表示颜色的词语除了具有原来的表示颜色的意义以外,往往又具有一些独特的、象征性的意义。研究和发掘
阅读是人们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重要方式,讲究阅读策略是阅读能力的体现。问卷调查研究发现,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虽然使用了六大策略,但使用频率不一致;阅读策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临终患者关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10例临终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人性化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各55例。对比两组患者需求满足情况和家属满意
防雷接地装置为风力发电机系统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文章分析了风机防雷接地的措施,根据不同季节因素对接地电阻率进行了区分。经过校验,确定方案中所选的材料满足热稳定
以廉价的工业副产物混合癸烯和次膦酸钠反应,在常压下合成了二癸基次膦酸,分离产率达99.8%,产物纯度>98%.萃取实验表明,二癸基次膦酸对镍/钴分离的选择性要好于Cyanex272,对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与大众传媒的发展,微课为信息时代下教学模式带来新的变革。文章分析了微课的兴起背景、定义和特点,以及微课资源建设的现状,并针对微课资源的开发提出建
本文从制造业和服务业入手 ,分析了当代德国的产业竞争优势
探讨区域自然经济联系机制和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形式是中日韩区域物流合作的基础,区域物流合作趋势预测为三国区域合作政策的选择提供依据,预测结果显示三国区域物流合作潜力
背景:血运重建术已经成为缩小急性心肌梗死后最终梗塞面积,保存左室功能,改善临床预后的最有效方法,但同时也能导致严重的缺血再灌注(IR)损伤,影响治疗效果。对心肌IR损伤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