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即时信息共享自媒体平台,是对微博(Twitter)、微信(Wechat)、脸书(Facebook)等媒介的统称。微媒体在传播性能上具有高度的便捷性,相较于传统媒介微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覆盖范围更广,并且进一步打破了时间、空间对于信息传播的束缚,提高了用户的生活效率、重塑了用户之间的社会关系。正是因为微媒体自身的特性,当微媒体应用于道德传播的相关工作时候,可以极大扩宽道德信息传播的广度,加速道德知识的更新速度,增强道德的感染能力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舆论。毫无疑问,微媒体将会在新世纪成为道德传播的主要媒介。但是微媒体是如何对道德传播的效果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方面是“媒介即信息”,这是微媒体自身德性对于道德传播的潜在影响。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认为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是含有道德因素的道德信息在微媒体视域中的直接传播。在微媒体视域中存在不同类型的道德信息,这就要求用户能够因时制宜地选择不同的信息类型进行传播。最后是道德信息的间接传播。这种传播模式是由微媒体的特殊功能——“赞”、“评论”、“转发”而得到实现的,多方的意见通过这种可量化的表达模式形成舆论,进而共同表达出某种道德原则、价值观念倾向。本文将通过对传播学理论的“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的重新诠释来解读微媒体中舆论的形成及对道德传播的影响模式。实现微媒体更高效的道德传播需要对微媒体视域中的传播路径进行优化。本文首先提出了微媒体优化所必须应依仗的道德要素——自由、平等、真实、自律。自由分为传播者传播信息的自由、接受者接受信息的自由、选择信息的自由以及所有微媒体用户的思想上的自由;平等是基于媒介资源的分配平等、用户获取资源能力的平等以及信息渠道的平等三者来进行讨论;真实是整个微媒体建构的基础;用户的自律是微媒体得以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中自由、平等是关于微媒体的整体环境而言的,真实是针对于微媒体中流传的信息而言,自律是针对于微媒体的所有参与者而言的。且本文认为自由是微媒体最终价值目的,平等是手段。而能够实现微媒体视域中的平等原则又要依靠用户出于自律而自觉地传播、转发真实的信息。凡事都有两面性,微媒体也不例外。微媒体所具有的特性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问题,如不实信息的大量涌入、信息内容的恶俗化、用户思考能力降低、消极价值观念的入侵等等。这是因为微媒体自身的存在本身就蕴含着冲突和矛盾:一方面是自由的无限延伸与责任意识缺失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是微媒体建设的平等需求与微媒体视域中话语权与信息资源的不平等之间的冲突。要促使微媒体能够更高效地进行道德传播需要对微媒体视域中的传播路径进行优化。除了必须依仗自由、平等、真实、自律等道德要素。还需要从实践出发具体的去考察如何在现实实践中朝向理想的微媒体社会迈进,如何优化微媒体视域下的道德传播路径。本文尝试提出几条具体的实施建议:首先,强化微媒体的社会道德传播责任;其次,打造公开、公平、公信的信息交互平台;再次,推进微媒体视域下的网络道德建设;然后,净化微媒体视域中道德传播的社会环境;最后,完善微媒体视域下道德传播的社会监督机制。微媒体毫无疑问的将会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社会实践中的重要一部分,促使微媒体实现其自身的价值、自我的德性是我们社会生活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