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独秀是中共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而又十分复杂的人物,其政治思想跨越了新、旧民主革命两个阶段,是中共早期历史上的一份精神遗产。陈独秀政治思想真实地记录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复杂的阶级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各种政治力量纷繁复杂的斗争,也反映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历程。分析和研究陈独秀政治思想,对于分析和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和党的早期思想发展史,以及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纵向分析和横向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比较研究等方法,深入研究陈独秀政治思想曲折发展的轨迹;复杂多变的原因;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并对陈独秀政治思想进行总体上的评价。第一章对陈独秀政治思想曲折发展的脉络进行学术梳理,把陈独秀政治思想置于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发展的背景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联系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的发展变化,联系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和中国革命的兴起及其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陈独秀政治思想经过了一个曲折反复的发展过程。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以后由激进的民主主义逐步转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理论。国民革命时期,在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中国革命的动力、领导和前途方面,既有正确的思想内容,也有不成熟的乃至错误的理论观点。国民革命失败后,陈独秀逐步接受了托洛茨基主义的政治主张,其政治思想逐渐走向低落。陈独秀晚年在抗日战争、民主问题以及如何看待苏联经验等方面发表了不少政治主张,这些“最后的见解”不乏真理的成分,也存在着许多偏见,作为“终身的反对派”,其晚年政治思想难以发挥大的作用。第二章分析和研究陈独秀政治思想复杂多变的原因。陈独秀政治思想既复杂多变、充满着矛盾和困惑,也并非首尾一贯,而是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有反复、有回升,在曲折中发展,在变化中反复。陈独秀政治思想的复杂多变,反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难曲折,也反映了党在幼年时期探索中国革命理论的艰辛。陈独秀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既受到中国革命不同时期客观形势的影响和制约,也与共产国际对于中国革命指导的正确与错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政策始终左右着陈独秀政治思想的发展和变化;不但受到党对中国革命理论探索的影响,也受其复杂的政治思想源流以及认识水平等主观因素的制约。第三章着重分析和研究陈独秀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陈独秀政治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凝聚着他对中国革命理论和实践的思考。陈独秀爱国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思想,二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思想。陈独秀早期爱国主义思想主要表现在坚持反对封建专制和反对帝国主义,为国富民强,开启民智 1<WP=5>而奔走呼号。国民革命后期犯了右倾错误,并在后来转变为一个托洛茨基主义者,但是爱国主义思想未曾改变。九一八事变后,陈独秀的抗日主张是其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表现。陈独秀的爱国主义思想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民主和科学是陈独秀政治思想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民主与科学思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成了陈独秀早期政治思想的核心。陈独秀民主思想主要包括:早期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无产阶级民主思想;晚年对于民主问题的深入思考和重新审视。他在晚年阐述的发扬党内民主的思想、正确处理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关系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也存在着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偏向。社会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关于社会主义要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思想;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思想;以及晚年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为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经济条件的思想。陈独秀晚年关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存在着绝对化的倾向。国民革命的思想,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国民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性质;联合工人、农民和中、小资产阶级进行国民革命;中国社会各阶级在国民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民党应该成为国民革命的领袖,放弃了中共对于国民革命的领导权;认识到国民革命成功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两种前途,却错误地认为必须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才能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国共合作问题上,陈独秀经历了由党外联合到党内合作思想的转变,推动了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主张独立自主,却又受到共产国际和国民党的双重压力,对国民党的认识存在着严重的错误,被动地执行了共产国际妥协退让的政策。第四章系统分析了陈独秀政治思想的特点、政治思想的价值及其局限性,总结了陈独秀政治思想研究的历史启示。陈独秀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始终存在着正确与错误的两个发展趋向;跟随时代步伐,又恪守旧的教条;受历史条件的局限具有探索性的特点和政治思想的不成熟。陈独秀政治思想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和中共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陈独秀对于中国革命理论的探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陈独秀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