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些学者及教师传统地认为阅读理解是一个被动的,接受性的过程。但是早在1917年,桑代克(Thorndike)提出了“阅读是一个解决问题的主动过程”的概念。30多年前,一些学者及研究者(尤其是Goodmanl967和Smith,1971)提出了阅读是一个心理层面的主动的认知过程。这种阅读模式描述了怎样猜测词义及句法并为其抽样归类。1781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康德(Immanuel Kant)首次提出了图式的概念,意指阅读者可以通过已存在于他/她头脑中的知识无意识地理解文本内容,反之,他/她已有的知识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扩展,从而帮助阅读者提高他/她的阅读效率及阅读速度,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增加阅读者的阅读兴趣。这种新的阅读模式较之传统模式更为不同,更为有效,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者与学者都对其关注颇多,如国外的卡尔(Carrell,1981;1983),安德森(Anderson,1979),乔那森(Johnson,198),鲁梅尔哈特(Rumelhart),还有中国的白云(1985),吴棠(1986),乐美云(1991),朱忠渡(1991),黄丹丹(1992),朱中毅(1993),娄丽君(1993),潘井伦(1993)等。在心理学领域,许多著名学者教授都给予图式理论以同样的关注,如沙吉吾(1983),张必隐,郭俊德(1988),鲁忠义(1989)等。作者所在的长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的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差强人意。大多数学生无法以标准速度有效地完成他们应该完成的阅读材料,导致如此效果,虽然原因诸多,但很明显,最为重要的是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主要涉及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及相关的语言基础知识等方面。作为多年教授大学英语泛读并可能继续此学科教学的一名教师,作者认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及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作者以实证研究的方式证明图式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及他们的阅读效率,甚至是阅读兴趣。作者以着重解释图式理论、及相关的不同概念、分类,模式作为论文的开始。第二部分描述的是英语阅读理解中图式理论的功用。为了证实图式理论的确在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开展了一次实证研究,其中包括从实验班和控制班中得出的2个调查问卷,一个前测,一个后测,及其所得数据,作者使用数据软件包17.0对上述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图式理论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阅读速度及他们的阅读兴趣都有着正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