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院内延误降低了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然而影响院内延误的的因素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寻找出影响院内延误的决定性因素,分析相关因素在治疗流程中的作用,探讨其导致院内延误的原因,提出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以优化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流程,减少院内延误时间。 【方法】 以2014年4月至2016年3月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人口学特征、既往史、入院后溶栓治疗流程及相应流程时耗(包括就诊至开始溶栓治疗时间(DNT)、发作至就诊时间(OTD),就诊至完成影像检查时间(DTI),就诊至完成实验室检查时间(DTL)以及获得最后检查结果至开始溶栓治疗时间(FTN))。分别以DNT是否大于60min和DNT是否大于总体DNT的上四分位数作为院内延误的划分标准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划分标准的两组间患者特征及其治疗流程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寻找出导致院内延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70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患者的年龄中位数为63岁,女性患者比例为25.71%,总体DNT的上四分位数(即严重延误的界点)为107min。与DNT合格组相比,除了OTN时间基本相同外,标准延误组患者的各入院后处理流程时耗均较长、入院血压较高、需行血压管理及多模型影像学检查的患者比例更高。与非严重延误组相比较,年龄较大、入院血压较高、需行血压管理、进行多模式影像学检查、非工作日就诊以及较长的入院后治疗流程则更多地存在于严重延误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标准延误与血压管理(p=0.013)和DTL(p<0.001)显著相关,血压管理(p<0.001)、多模式影像学检查(p=0.045)、非工作日就诊(p=0.033)、DTL(p=0.041)以及FTN(p=0.039)为导致严重院内延误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期间,各季度DNTs并没有显著变化(p=0.34)。 【结论】 当前影响院内延误的因素众多,其中血压管理、多模式影像学检查、非工作日就诊、DTL及FTN时间为引起院内延误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了有效减少院内延误,在开通溶栓治疗绿色通道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尽早监测及干预高血压、开展快速可靠的多模式影像学检查及提高非工作日处理应变能力,增加急诊化验资源配置,优化溶栓决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