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韵》中保存的隋唐官话语音系统非常完善,从它可以上推上古音,下溯近古音和现代汉语方言。宋代语音承隋唐,按向熹《简明汉语史》的分期,处于中古汉语晚期,这一时期的语音变化情况,尤其是方音体现的面貌,值得探究。
苏轼是生活在北宋中期的诗人,作为四川眉山人,他的作品中时有提及四川方音的特别。通过苏轼的韵文,如果能从中观察到他的语音系统相较《广韵》系统的差别,便可以窥探其中反映的宋代四川的用韵状况。
根据导师周及徐教授现在对四川语言历史研究的成果,四川话分为南路话与湖广话两大体系,以成渝方言为代表的“湖广话”是明洪武及清前期移民的结果,而岷江以西及以南地区的“南路话”是元末以前的四川本地汉语方言的后裔,如今对四川方言进行的田野调查也支撑了这个结论。从移民史上看,对四川方言具有巨大影响的移民是明清时期的移民。因此,北宋时期的四川本地方言有可能与今天四川南路话建立联系。同时,眉山恰好处于岷江流域,同一地区的彭山、眉山、夹江、丹棱、洪雅方言片正是南路话的一个分支。那么,苏轼词所反映的用韵系统便有可能与今天的彭眉夹丹洪方言片以及南路话建立联系。
沿以上思路,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开展了以下研究:
第一部分是绪论,对研究背景、研究思路以及研究综述做出介绍。由于文字的稳定,汉语语音的变化很晚才被人们意识到,韵文的押韵系统是了解古人语音系统的一种方式,词的口语性为探究研究对象的语音提供了可行性。对于四川语音史来说,系统反映四川方音的材料只能追溯到明代的《蜀语》,用词来研究北宋眉山人苏轼的语音,为研究四川语音史又进了一步;
第二部分分析苏轼344首词,在比较《广韵》系统的基础上,进行韵字系联,归纳出词韵的17个韵部,其中阴声韵7部,阳声韵7部,入声韵3部;
第三部分阐述前人研究成果《苏轼诗韵考》的分部状况并与词韵做出比较,归纳有启发性的材料并对韵部内部构成做出构想;
第四部分阐述将苏轼代表的北宋四川话与今天四川方言建立联系的可行性,并比较苏轼词韵部在今天四川方言里的具体语音面貌,确认每个韵部在今天语音的发展、演变确实具有规律性和系统性;
第五部分通过与今天眉山地区方言语音系统的比较,并结合《广韵》构拟音,对苏轼十七个韵部的内部语音进行构拟;
第六部分是结语,归纳十七个韵部并对构拟出的62个韵母进行列表,并画出元音分布图。
苏轼是生活在北宋中期的诗人,作为四川眉山人,他的作品中时有提及四川方音的特别。通过苏轼的韵文,如果能从中观察到他的语音系统相较《广韵》系统的差别,便可以窥探其中反映的宋代四川的用韵状况。
根据导师周及徐教授现在对四川语言历史研究的成果,四川话分为南路话与湖广话两大体系,以成渝方言为代表的“湖广话”是明洪武及清前期移民的结果,而岷江以西及以南地区的“南路话”是元末以前的四川本地汉语方言的后裔,如今对四川方言进行的田野调查也支撑了这个结论。从移民史上看,对四川方言具有巨大影响的移民是明清时期的移民。因此,北宋时期的四川本地方言有可能与今天四川南路话建立联系。同时,眉山恰好处于岷江流域,同一地区的彭山、眉山、夹江、丹棱、洪雅方言片正是南路话的一个分支。那么,苏轼词所反映的用韵系统便有可能与今天的彭眉夹丹洪方言片以及南路话建立联系。
沿以上思路,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开展了以下研究:
第一部分是绪论,对研究背景、研究思路以及研究综述做出介绍。由于文字的稳定,汉语语音的变化很晚才被人们意识到,韵文的押韵系统是了解古人语音系统的一种方式,词的口语性为探究研究对象的语音提供了可行性。对于四川语音史来说,系统反映四川方音的材料只能追溯到明代的《蜀语》,用词来研究北宋眉山人苏轼的语音,为研究四川语音史又进了一步;
第二部分分析苏轼344首词,在比较《广韵》系统的基础上,进行韵字系联,归纳出词韵的17个韵部,其中阴声韵7部,阳声韵7部,入声韵3部;
第三部分阐述前人研究成果《苏轼诗韵考》的分部状况并与词韵做出比较,归纳有启发性的材料并对韵部内部构成做出构想;
第四部分阐述将苏轼代表的北宋四川话与今天四川方言建立联系的可行性,并比较苏轼词韵部在今天四川方言里的具体语音面貌,确认每个韵部在今天语音的发展、演变确实具有规律性和系统性;
第五部分通过与今天眉山地区方言语音系统的比较,并结合《广韵》构拟音,对苏轼十七个韵部的内部语音进行构拟;
第六部分是结语,归纳十七个韵部并对构拟出的62个韵母进行列表,并画出元音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