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建设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出行的便利性、运输的快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催生了我国航空运输业的飞速发展,我国机场建设、行业运营出现了飞跃性的变化。截止2013年底,全国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的机场已经有24个,大中型机场容量都趋于饱和,急需改扩建,很多地方还需迁建、新建。机场快速发展需要的大量资金便成为了不可回避的问题。所以,机场一方面要合理规划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创新开发机制和融资模式,而且需将两者结合起来。随着新形势下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不断深入推进,机场建设融资的多元化,成为了机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才能破除以往粗放式的投融资方式,转向充分利用市场的精细化、创新型的投资模式。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机场所投资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所投资机场的效益。我国民航运输业属于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多为中央(地方)国有企业负责修建、管理、运营,同时负责建设融资和债务偿付。2013年,中央政府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明确了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中,地方政府可以采用发债等多种方式,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以达到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活跃市场经济的目的。在此基础上,2014年9月财政部下发了《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确定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ublic-Private-Partnership(以下简称PPP)模式。并牵头成立了PPP项目中心,主要负责对PPP模式的政策制定、条文规范、信息统计、建设指导等相关工作,旨在就该模式加强与国际先进经验的交流、推进在国内的普及和落实。同年,国务院颁布43号文开始了对全国地方性政府债务的清理工作,并对地方政府举借债务的方式方法进行了逐步规范。传统的机场建设融资主要由政府出资主导,始终面临着融资金额大、资金成本控制严,以及如何提高社会福利和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等诸多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急需探索机场建设和融资方面新渠道、新模式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首先对机场融资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对国内外的机场建设融资模式、经营情况和发展方向做出了总结归纳,并指出了这些模式在当前运行中存在的优劣,发掘出在我国现行的机场建设中,普遍存在着融资渠道单一,国有资金利用率不高、机场建设市场化程度不够等问题。进而引入了关于公私合作的PPP模式,同时以国内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项目、上海浦东机场为案例,对其采用的PPP融资模式进行背景分析、动机分析和具体操作分析研究,总结了当前我国机场在采用PPP模式时的优点与不足。然后根据案例分析研究,对机场采用PPP模式的参与主体、职责分工和相互间的关联关系做出了进一步的说明,对我国机场建设融资的操作流程及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出了部分改进措施和完善途径,为机场建设融资项目的顺利运行通过一点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