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化处理高血压性丘脑出血回顾性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yche_run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临床病例分析,探讨程序化处理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丘脑出血提供依据。  方法:  1.资料来源与分组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3年09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高血压性丘脑出血患者共210例,符合入选标准且资料完整103例。按收住院顺序分组,其中接受程序化治疗组75例,资料完整49例(程序化治疗组),失访率34.7%;接受传统治疗方法80例,资料完整54例(非程序化治疗组),失访率38.7%。并对临床资料中患者的年龄、性别、地区、首次发病症状、入院时的GCS评分、出院时的mRS、GOS评分、出院后的3个月mRS评分、6个月mRS评分及12个月mRS评分、是否吸烟饮酒、家族史、发病距入院时间、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有无继发出血或血肿再扩大、手术方式、手术时机、并发症肺部感染、颅内感染等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的相关临床发病特点以及治疗的相关情况,建立一个Access临床资料数据库。两组在年龄、性别、地区、首次发病症状、入院时的GCS评分及是否吸烟饮酒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2.入选标准  入选标准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排除标准:1)严重的心、肝、肾、肺等疾患或功能衰竭者,2)入院前病史资料不详者或者入院后未经治疗就办理自动出院或者死亡的患者,3)失访资料不全患者。符合上述标准的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共103例。  3.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程序化治疗的步骤1)对于患者发病在24小时内,意识状态未达浅昏迷者或达浅昏迷但出现脑积水者,应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不使用甘露醇降颅压,控制血压,躁动患者可给予短效镇静剂。对未达浅昏迷患者,已经超过6小时而未达到24小时的,不主张进行早期手术干预(无论其血肿量的多少和发病时间),在观察中未达24小时而出现昏迷者,按昏迷患者处理,发病达到24小时后,若出血量<15 ml者,可继续给予止血、调控血压、营养神经等药物保守治疗;出血量>15ml者可行血肿穿刺外引流术。2)达到浅昏迷患者且伴有脑积水患者,中线移位小于0.5厘米可行侧脑室额角穿刺外引流术,观察病情变化同1)。3)若中线位移大于0.5厘米或有明显占位效应则除行脑室穿刺外,还应及早行血肿穿刺外引流手术干预(无论其血肿量的多少和发病时间);若意识好转,继续观察,发病24小时后注入尿激酶;若意识无变化甚至加重,(影像资料未显示血肿明显扩大),则可在穿刺6小时后给予尿激酶,一般每6~8小时注射一次(夹闭3小时,开放3~5小时),争取在穿刺72小时内将90%以上的血肿引流出,及早拔管,减少颅内感染发生机会。以上几种情况,在发病24小时后行腰穿置管持续外引流术,伴有脑积水的应先行脑室穿刺外引流后再腰穿置管持续外引流,当影像学证实脑脊液通道已打通,在夹闭管后24小时可尽早去除脑室外引流管,以减少脑室感染的机会。血肿明显扩大或出现脑疝表现,单纯锥颅未能阻止病情恶化,可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传统治疗方法:1)出血部位:浅部出血要优先考虑手术,如皮层下、壳核及小脑出血。2)出血量:通常大脑半球出血量大于30ml,小脑出血大于10ml既有手术指征。3)病情的演变:出血后病情进展迅速,短时间内即陷入深昏迷,多不考虑手术。4)意识障碍:神智清楚多不需手术,发病后意识障碍轻微,其后缓慢加深,以及来院时意识中度障碍者,应积极进行手术。5)其他:年龄不应作为考虑手术的因素,发病后血压过高,有重要脏器严重及患者,不适于手术。  4.资料描述与统计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相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所有数据统计均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0.05。  结果:  1.患者的基本情况1.1患者的职业情况:研究统计的103例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中,工人12例(11.65%),农民81例(78.64%),公务员及其他职业10例(9.71%)1.2发病时情况:有活动时、工作时、劳累、饮酒时发病等诱因者8例(7.77%)、无明显诱因者95例(92.23%)。  2.程序化处理组与非程序化处理组患者的具体疗效的比较  2.1 两组患者发病后三个月死亡率比较:在103例脑出血患者中死亡例数为14例。程序组患者死亡例数3例(6.12%),生存例数46例(93.88%);非程序组患者死亡例数11例(20.37%),生存例数43例(79.63%),两组死亡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4.440,P=0.035)。  2.2 两组患者发病后三个月预后生活活动能力(mRS)评分比较:程序化处理组患者:mRS评分,0分患者2例,1分患者6例,2分患者5例,3分患者6例,4分患者24例,5分患者6例;非程序处理组患者:mRS评分,0分患者3例,1分患者4例,2分患者3例,3分患者2例,4分患者17例,5分患者25例。两组患者预后mR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15.735, P=0.008)。  2.3 两组患者发病后六个月死亡率(包括三个月时的死亡人数)比较:程序组患者死亡例数4例(8.16%),生存例数45例(91.84%);非程序化处理组死亡例数14例(25.93%),生存例数40例(74.07%),两组死亡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2=5.620,P=0.018)。  2.4 两组患者发病后六个月预后生活活动能力(mRS)评分比较:程序化处理组:mRS评分,0分患者4例,1分患者7例,2分患者7例,3分患者8例,4分患者18例,5分患者5例;非程序化处理组:mRS评分,0分患者4例,1分患者5例,2分患者4例,3分患者3例,4分患者15例,5分患者23例。两组预后mR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15.061,P=0.01)。  2.5 两组患者发病后十二个月死亡率(包括六个月时的死亡人数)比较:程序化组患者死亡例数5例(10.20%),生存例数44例(89.90%);非程序化组死亡例数16例(29.63%),生存例数38例(70.37%),两组死亡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2=5.972,P=0.015)。  2.6 两组患者发病后十二个月预后生活活动能力(mRS)评分比较:程序化处理组:mRS评分,0分患者6例,1分患者8例,2分患者9例,3分患者9例,4分患者13例,5分患者4例;非程序化处理组:mRS评分,0分患者5例,1分患者7例,2分患者7例,3分患者4例,4分患者11例,5分患者20例。两组预后mR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12.952,P=0.024)。  3.两组患者并发症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比较(经影像诊断、血常规、痰培养、肺部体征等确诊):程序化组肺部感染者8例(16.33%),无肺部感染者41例(83.67%);非程序化组肺部感染者24例(44.44%),无肺部感染者30例(55.56%);两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x2=9.484,P=0.002)。  4.两组患者颅内感染发生率的比较(经脑脊液常规、脑脊液生化、细菌培养、查体等确诊):程序化组颅内感染者4例(8.16%),无颅内感染者45例(91.84%);非程序化组颅内感染者11例(20.37%),无颅内感染者43例(79.63%);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3.077,P=0.079)。  结论:通过本次回顾性分析研究,初步表明本程序化处理丘脑脑出血能降低患者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又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短期冻存对兔BMSCs的增殖、生物特征及成骨能力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作基础。方法第5代兔BMSCs冻存,30d后复苏、体外培养至第10代,设相同代数未冻存的BMSCs为对照组。MTT
研究了色散缓变光纤中飞秒光脉冲的调制不稳定性 ,发现当色散缓变光纤的色散参量满足一定关系式时 ,增益谱的谱宽最宽 ,获得了增益谱的表达式 ;三阶色散对调制不稳定性不起作
第一部分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诱导大鼠正常眼压青光眼模型的建立目的:探索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诱导大鼠正常眼压青光眼模型的最佳方案。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