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逐项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模型对1994年以来垂直喉部分切除术患者临床相关因素分析,筛选出喉部分切除术后容易出现喉狭窄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提高喉部分切除术质量和减少喉狭窄的发生提供科学的临床思路;通过研究与创伤愈合和瘢痕形成密切相关的炎症细胞(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细胞外基质(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纤维连接蛋白)及细胞生长因子(TGF-β1)在垂直喉部分切除术后形成瘢痕性喉狭窄的作用,为瘢痕性喉狭窄发生和发展提供组织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理论根据。
本研究结果认为,垂直喉部分切除术后发生瘢痕性喉狭窄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统计学研究表明,甲状软骨支架切除范围、术后放疗、术后肺部感染、胃食管返流等是其危险因素。修复方式、放置喉模等其它相关因素对术后喉狭窄发生的影响,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统计分析无意义;喉狭窄的瘢痕组织与非喉狭窄的瘢痕组织比较,有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大量聚集;胶原纤维和纤维连接蛋白等大量细胞外基质沉积和TGFβ1高表达等特点。这些改变可能是喉狭窄发生的重要内在因素。而胶原纤维及弹性纤维含量、形态、排列改变,Ⅰ、Ⅲ型胶原数量和它们之间比例变化,则与狭窄的喉腔弹性差、喉腔瘢痕僵硬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