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业建设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wa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甘宁边区是我国抗日战争的大本营,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边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农业建设,取得了光辉业绩,并使之在保证战争供给与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研究边区的农业建设,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本文结合史实,考察了抗战爆发前陕甘宁地区的政治经济状况。认为在1937年以前,陕甘宁地区破败不堪,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动荡严重、生产工具落后,农业建设面临着极其严重的困难。其次,本文结合边区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大量的史料为佐证,考察了边区农业建设的伟大实践。认为在当时的有限条件下,党和边区政府高瞻远瞩,因时、因地制宜,采取和实施了符合陕甘宁边区实际的农业建设方案。减租减息调整了租佃关系,削弱了封建剥削程度,激发了边区内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热情。政府发放了农业贷款,解决了农民生产上的困难。农户间通过劳动互助,取长补短,调剂了劳力和农具,提高了劳动效率。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移民垦荒和大生产运动,并积极发展农业科技,改善生产条件。由此陕甘宁边区的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业建设的任务圆满完成,社会的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打破了敌人的疯狂扫荡和封锁,为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文章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业建设实践作了总体评价,认为边区的农业建设之所以能取得奇迹般的成就,在于:一、始终把农业放在第一位,制定和实施了合理的农业政策;二、重视农业建设中科技的作用,拥有一批懂经济、懂技术的人才;三、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四、艰苦奋斗,充分发挥了党和边区政府的先锋模范作用。
其他文献
<正>闻喜县纪委监委坚持抓主业主责和抓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两手硬"不放松,通过健全完善制度,开展业务知识培训、案卷互评互查、谈心谈话、八小时内外"工作圈""生活圈"监管
<正> 上扬子区五峰期地层发育含笔石黑色岩系,五峰期上扬子区的沉积环境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穆恩之1954;穆恩之等1981;俞剑华等1984;戎嘉余1984;陈旭等1987;戎嘉余、陈旭
李贽的文学批评以率性直接、随意即兴、一吐为快而闻见于世.在理学当道、诗教盛行的时代,李贽用感性和直觉的方式分析和点评文学作品,极具个体感悟特色.本文以李贽崇“真”尚
110千伏金塘变电站位于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县城东部花海大道与龙门街交汇处,是曲靖市十二五电网规划重点项目之一,在云南电网县级变电站中尚属首座全户内智能化GIS变电站。该
(目的)比较地面平养和笼养两种育雏育成方式对淮南麻黄鸡生长发育、产蛋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方法)选择淮南麻黄鸡雏鸡共36000只,地面平养育雏育成22800只,笼养育雏育成1320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