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甘宁边区是我国抗日战争的大本营,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边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农业建设,取得了光辉业绩,并使之在保证战争供给与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研究边区的农业建设,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本文结合史实,考察了抗战爆发前陕甘宁地区的政治经济状况。认为在1937年以前,陕甘宁地区破败不堪,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动荡严重、生产工具落后,农业建设面临着极其严重的困难。其次,本文结合边区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大量的史料为佐证,考察了边区农业建设的伟大实践。认为在当时的有限条件下,党和边区政府高瞻远瞩,因时、因地制宜,采取和实施了符合陕甘宁边区实际的农业建设方案。减租减息调整了租佃关系,削弱了封建剥削程度,激发了边区内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热情。政府发放了农业贷款,解决了农民生产上的困难。农户间通过劳动互助,取长补短,调剂了劳力和农具,提高了劳动效率。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移民垦荒和大生产运动,并积极发展农业科技,改善生产条件。由此陕甘宁边区的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业建设的任务圆满完成,社会的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打破了敌人的疯狂扫荡和封锁,为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文章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业建设实践作了总体评价,认为边区的农业建设之所以能取得奇迹般的成就,在于:一、始终把农业放在第一位,制定和实施了合理的农业政策;二、重视农业建设中科技的作用,拥有一批懂经济、懂技术的人才;三、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四、艰苦奋斗,充分发挥了党和边区政府的先锋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