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拉色菌是一种重要的医学真菌,包含7个种.它们在细胞和菌落形态,G+C含量,细胞核型,26S核糖体大亚基DNA序列,对长链脂肪酸的需求,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最适温度上有所区别.目前对马拉色菌的分型主要有传统的生化方法(过氧化氢酶试验、吐温试验、七叶苷试验、蓖麻油试验等)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RAPD、PCR-RFLP、PFGE和26S rDNA序列分析等),但是问题在于方法越多,标准就越混乱.而且近年来发现马拉色菌存在较为明显的多态性现象,使其分子生物学分型结果的可靠性发生了偏差.本试验从三个角度对马拉色菌的分型、其基因多态性及其机制进行了分析.1.研究用PCR-RFLP方法对马拉色菌临床株的快速分类,并结合生化鉴定结果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先用吐温试验和过氧化氢酶试验对74株分离自花斑癣病人的马拉色菌临床株进行分型,并用7株标准菌株作对照.再用特异性引物扩增马拉色菌的28S rDNA,对扩增产物分别用Eco88Ⅰ、Bsp143Ⅱ和BshNI3种限制性内切酶进行RFLP分析.2.马拉色菌属已被分为7个种.尽管传统的生化方法已被用于菌种分型,分子生物学技术,尤其是RAPD也常常用作这7个种的鉴定.但是RAPD分型的可靠性至今无人明确验证.本试验对74株马拉色菌临床株进行生化分型,并同时使用两种随机引物对其进行RAPD分型.3.在分析试验2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中7株糠秕马拉色菌(c46,c71,c82,c95,d2,d6,d23,e5和e17)的ITS1区进行扩增.c71在S33进行的RAPD分型中被归入别的种内,而另外6株在聚类分析的相似性为100%.这7株糠秕马拉色菌的ITS1区的产物在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上无法区别,但通过SSCP分析则可看到明显的单链构象多态性的差异,而且其差异程度在RAPD分型中得到了印证.本试验还对Leeming和Notman培养基进行了改良,将橄榄油含量增加到4%,加速了马拉色菌的生长,缩短了培养周期,使得马拉色菌的培养期由7天缩短为3天,同时保证菌株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