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在地理区域上的不平衡分布越来越明显,地区间的差距不断扩大。空间经济学认为,需求规模的形成在产业空间集聚中起着重要作用,另外所有地区市场的通达性也影响着产业集中趋势,这两者构成了空间效率。一个地区的空间效率越大,其集聚力就越大,相关产业的发展空间就会越大。本文首先经过数据测算发现第二产业在东部地区的集聚是造成目前中国地区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再从空间经济学模型出发,分析了东部地区产业集聚的原因和集聚过程。说明空间效率对产业空间集聚的正向影响效应。然后通过构建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中各区域各产业的需求矩阵,针对本文建立的贸易引力模型进行数据分析。最终得到2007年中国各地区8个制造业行业的空间效率数据。东部地区空间效率构成说明,东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封闭的、配套产业网络齐全、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的区域,而中西部地区均被隔离在外。中西部地区低的空间效率说明中西部地区市场规模效应低,中国的主要需求市场基本上都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再加之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设施不是很完善,导致交易成本更高,从而价格指数效应效果也不明显,在这两种因素的双重影响下,中西部地区省份的空间效率排在东部省份之后。分产业来看,越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其空间效率越高。另外,东中西的高空间效率行业呈现很强的同构性,说明区域分工很不明显。上述结论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在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东部地区积极完成优势产业升级,加大技术革新力度,中西部地区扩大自身区域需求,做好相关产业转移准备,优化交通网络设施建设,消除贸易壁垒,积极引入民间资本,能够更好的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