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主要针对洱海地区挺水植被的生态恢复,以野外调查和模拟盆栽试验,对洱海全湖区主要的挺水植物的分布及底质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了洱海湖滨带三种不同底质[浅滩沙质(Sandiness sediment)、鱼塘淤泥(Fishpond sludge)、湖湾淤泥(Bay sludge)]对三种挺水植物[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香蒲(Typha orientalis)、菖蒲(Acorus calamus)]生长的影响,以及收割这三种挺水植物,对三种底质的N、P去除效果和对沉积物中磷的不同形态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研究三种挺水植物对其底质氮磷的反应,找到了不同挺水植物最适宜的底质条件,从而可更好地设计挺水植物与底泥的搭配种植。相对鱼塘淤泥和湖湾淤泥,浅滩沙质保水能力和截留营养物质能力差,三种挺水植物生长在前二种底质下生长较快,其中菖蒲和茭草最适宜鱼塘淤泥,香蒲最适宜湖湾淤泥。(2)通过收割挺水植物对湖滨带水质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收割三种挺水植物对营养程度较低的浅滩沙质中TN的去除效果不明显(P>0.05),而对营养程度较高的鱼塘淤泥和湖湾淤泥的去除效果较好,菖蒲在去除鱼塘淤泥中TN含量的贡献最大可达65.5%,在鱼塘淤泥和湖湾淤泥条件下,三种挺水植物对TP的去除率均比浅滩沙质高,鱼塘淤泥条件下菖蒲对TP的去除率为75.5%,因而采取适时合理收割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去除湖泊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3)研究湖泊底质的各种磷形态,可以用来评估底质中水生植物利用磷的状况。洱海各底质中Fe-P含量仅次于Ca-P,其他形态的磷含量占较少部分。各挺水植物对Fe-P和NaOH-P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挺水植物使底质中Ca-P含量的降低幅度最大(66%),其次是Fe-P(61%),对其他形态磷的影响则较小,认为在洱海各形态磷中,仅有部分的Fe-P和Ca-P可转化为被植物所利用的P,根据各形态P的比例,估算出洱海底质中约有50%的P不能被挺水植物所利用,这也是P成为限制性营养元素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