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⑴收集带状疱疹急性期与后遗神经痛期患者的资料,对其疼痛水平、情绪进行评分归纳分析。⑵利用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技术,比较带状疱疹急性期、后遗痛期不同阶段大脑神经功能学差异,通过神经影像学来描述带状疱疹引发的疼痛的发生过程,阐述大脑相应激活区域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的相关性。
方法:①收集带状疱疹患者12例,分为两组,其中急性期组6例、后神经痛组6例,扫描前先进行VAS和简易McGill评分量表,评估患者疼痛、情感。②进行fMRI静息态扫描,扫描后通过SPM、REST统计软件处理分析得到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分数低频振荡幅度(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fALFF)以及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 ReHo)三种统计结果。然后分别对比急性期组与后神经痛组这三种统计结果的大脑激活区域的差异。
结果:⑴急性组患者简易麦吉尔评分(SF-MPQ)项中刺痛评分明显高于PHN组,而PHN情感部分评分所占的比重较急性期高(P<0.05)。⑵对比后神经痛组与急性期组的ALFF结果,前者较后者ALFF值升高的区域有:左前扣带回、左额上回、双侧侧脑岛、双侧小脑、左梭状回、左侧项叶、左侧中扣带回。⑶对比后神经痛组与急性期组的fALFF结果,前者较后者fALFF值升高的区域有:左侧海马回、双侧梭状回、双侧杏仁核、双侧小脑、双侧海马旁回、右侧尾状核、右侧脑岛。⑷对比后神经痛组与急性期组的ReHo结果,前者较后者ReHo值升高的区域有:双侧丘脑、右侧小脑、右侧海马体、右侧梭状回、右侧脑岛。
结论:①PHN患者在疼痛评级中负面情感部分占重要比重。②小脑、脑岛、丘脑可能与PHN痛觉过敏形成机制相关。③ACC、海马体可能参与疼痛记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