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在采用慢性不可预知应激与孤养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大鼠抑郁模型的基础上,动态研究抑郁模型不同时期的行为学、血清及脑脊液中的细胞因子、治疗前后海马MR体积,并分析其相关性。本研究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大鼠抑郁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目的:探讨动态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建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方法:30只SD大鼠根据行为学评分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抑郁组,每组15只。运用慢性不可预知应激及孤养模式建立抑郁模型,应激共8周。于建模开始前及每周末进行大鼠体重测量、液体消耗及Morris水迷宫试验。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抑郁组体重及糖水百分比于建模第2周显著性改变,而Morris水迷宫的平均潜伏期于第3周具有显著性差异,以上三者随着应激时间的推进而呈动态变化。
结论:慢性不可预知应激及孤养模式相结合建立的抑郁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抑郁症的临床症状,且行为学改变可维持较长时间,是较理想可靠的抑郁动物模型。
第二部分:大鼠抑郁模型的行为学及海马体积MR变化的动态研究
目的:探讨大鼠抑郁模型的行为学及海马体积在MRI上的动态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
方法:30只SD大鼠根据行为学评分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抑郁组,每组15只。运用慢性不可预知应激及孤养模式建立抑郁模型,应激共8周。于建模开始前及每周末进行大鼠体重测量、液体消耗及Morris水迷宫试验,并于实验开始前及每两周末在高场强MRI上测量每组大鼠各侧海马体积。
结果:各项行为学指标表明建模成功并呈动态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建模第4周,抑郁组大鼠左侧海马体积显著减小(抑郁组42.07±2.42 mm3,对照组44.01±2.08 mm3,t=2.35,P<0.05),右侧无明显变化;第6周时,右侧也明显减小(抑郁组42.90±2.14 mm3,对照组44.62±2.21 mm3,t=2.17,P<0.05),左侧继续减小;总体减小幅度左侧大于右侧(左:14%,右:8%)。同时发现行为学指标与海马体积缩小具有明显相关性。
结论:大鼠抑郁模型的行为学改变及海马体积呈动态变化,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第三部分:大鼠抑郁模型治疗前后行为学及海马MR体积变化的动态研究
目的:探讨大鼠抑郁模型治疗前后行为学及海马MR体积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80只SD大鼠根据行为学评分后,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抑郁组(10只)及治疗组(60只),治疗组再均分为3组,分别于建模第4周、6周及8周进行治疗。治疗分为自然恢复和氟西汀腹腔注射两种方式。运用慢性不可预知应激及孤养模式建立抑郁模型,应激共8周。于建模开始前及每两周末进行大鼠体重测量、液体消耗试验,并于实验开始前、每两周末及治疗后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及在高场强MR工上测量每组大鼠各侧海马体积。
结果:各项行为学指标表明建模成功并呈动态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建模第4周,抑郁组大鼠左侧海马体积显著减小(t=2.71,P<0.05),右侧无明显变化;第6周时,右侧也明显减小(t=2.15,P<0.05)。治疗后,在自然恢复方式下,行为学于前期好转,中后期不但没有恢复,反而恶化,而海马体积均没有显著性变化;在氟西汀腹腔注射治疗方式下,行为学指标好转,但海马仅为左侧在前期一定程度地恢复(P<0.05),中后期没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大鼠抑郁模型的行为学及海马体积呈动态变化,在治疗后,行为学及海马体积表现各自不同的恢复性。
第四部分:大鼠抑郁模型的血清细胞因子的动态研究
目的:探讨大鼠抑郁模型的血清细胞因子IL—2、6及10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30只SD大鼠根据行为学评分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抑郁组,每组15只。运用慢性不可预知应激及孤养模式建立抑郁模型,应激共8周。于建模开始前及每两周末进行大鼠体重测量、液体消耗实验及Morris水迷宫试验,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每组大鼠的血清炎症因子IL—2、6及10的变化。
结果:各项行为学指标表明建模成功并呈动态变化。IL—2在0~4周时缓慢上升,至第4周时,抑郁组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后缓慢下降;IL—6在第2周时,抑郁组就明显上升,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2~4周继续上升(P<0.01),至第6周时下降,但第8周时略上升;IL—10在第2周时,抑郁组略下降,第2~6周时上升,于第6周时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8周时保持较高水平。
结论:大鼠抑郁模型的血清细胞因子IL—2、6及10存在异常,并随着应激的推进呈动态变化。
第五部分:大鼠抑郁模型的脑脊液细胞因子的动态研究
目的:探讨大鼠抑郁模型的脑脊液细胞因子IL—2、6及10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40只SD大鼠根据行为学评分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抑郁组。运用慢性不可预知应激及孤养模式建立抑郁模型,应激共8周。于建模开始前及每两周末进行大鼠体重测量、液体消耗实验及Morris水迷宫试验,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每组大鼠的脑脊液细胞因子IL—2、6及10的变化。
结果:各项行为学指标表明建模成功并呈动态变化。IL—6在第2周时,抑郁组就明显上升,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2~4周继续上升,至第4~8周时保持一定水平;IL—10在第2周时,抑郁组略上升,第2~4周时下降,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IL—2在0~4周时上升,至第4周时,抑郁组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后略升高并保持一定的水平。
结论:大鼠抑郁模型的脑脊液细胞因子IL—2、6及10存在异常,并随着应激的推进呈动态变化,对抑郁症的发生发展起到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