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目的和意义生命意义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人生的各个方面,生命意义感几乎都起到积极影响。大量的研究显示它是一种与健康相关的积极变量,比如,高生命意义感的人更少有心理疾病,对临床治疗也有更高的配合度;同时,高生命意义感的人有更低的焦虑、恐惧和抑郁,更低的自杀意念和创伤后压力和经验回避,对负性生活事件也有更好的应对能力。然而国内大多数的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只有不到30%的人有明确的生命意义感,因此,如何提高人们的生命意义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国内已有的生命意义感干预研究不多。常用的干预方式有意义团体治疗,生命教育课程及以意义感为中心的心理咨询治疗,这些干预方法都致力于帮助人们探索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事情并让他们通过获取意义感来得到更多的应对资源,然而相关的实证数据非常少。尤其是以大学生为干预对象的实证研究,在中国知网中搜索仅有13篇,且常用的干预方式虽然有各种证据证明有效,但存在各种局限性:首先,这些干预方式通常需要花大量的精力来设计整个内容和流程,并要求指导者全程带领或指导,且因其操作复杂,对指导者的要求很高,因此很多时候指导者的能力和对内容的设计会直接影响干预效果;其次,这些干预方式或占用课堂时间,或占用课余时间,且为时很长,每次至少一个小时,要求参与者和指导者均全程参与,因此非常耗费人力成本以及时间成本;再次,这些干预方式都是集体进行,那么把就增加了把学生聚集起来的难度,并且由于内容和设置固定,缺乏灵活性,对每个人都给予同样的东西,无法顾及到个体差异:最后,这些干预方式都是由指导者特别设定的,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不密切。且由于其集体进行的形式,个体的卷入度较低,当课程结束或团体分离后参与者便难以进入当时的状态,因此很难将参与过程中的收获扩展到日常生活中来。跟踪调查也证明了,虽然以上干预方法对生命意义感有良好的即时干预效果,但最多两个月效果便完全消失。意义摄影法是一种新颖的干预方法,它包括三个内容:每周拍摄7张“让生活有意义”的照片,于周末进行回忆,以及书写反馈。该方法改良自Steger(2014)用摄影形式实施的生命意义感干预实验,其实验表明该方法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水平有显著提升效果,然而Steger实验中的被试并非低意义感水平的个体,干预时间也仅有一个星期。那么若将摄影法进行改良,形成一个严谨的操作范式将其适用于意义感水平低的个体,是否有更明显的的提升效果呢?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简单,便捷,个性化强且与大学生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的新型干预方法,并分析其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效果和可能的影响机制,希望藉此促进大学生加深自我了解,明确价值观,积极关注当下生活、善于寻找生活中有意义的事物,进而能够提升生命意义感,积极地活出生命的色彩来。二、对象和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广州市某高校本科生中发放900份问卷调查。实验入组标准为:①生命意义感总分为全体受试者下27%;②自愿参加。共80人纳入实验,将80位被试随机等额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最后全程参与实验的被试为实验组32人(男生11人,女生21人),对照组26人(男生6人,女生20人),平均年龄19.79+1.30岁,所有被试矫正视力正常,均为右利手。两组被试均参与实验一与实验二。研究一为意义摄影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干预效果研究。采用单盲实验,两组被试均不知道实验的真实目的,首先对两组被试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Meaningful Life Measure, MLM)测量生命意义感水平;随后要求实验组被试每周拍摄5-7张“让你觉得生活有意义”的照片,然后每周日以邮件形式向实验员进行反馈,反馈内容包括照片、对照片有意义程度的打分、对照片内容的描述以及照片对被试的意义的描述,干预过程持续三周,与此同时,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结束后,对两组被试进行生命意义感水平后测,并对实验组进行访谈。访谈提纲如下:1.评价干预对自己有影响的程度,采用10级评分,0为完全没有影响,10为非常有影响。2.如有影响,有什么样的影响?如无影响,为什么没有影响?3.你什么时候开始感觉到有影响?4.项目三周结束和一周或两周结束对你有什么差别?5.项目结束后你是否愿意自行继续?研究二为意义摄影对生命意义感提升的作用机制初探。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施情绪测量和注意偏向实验,然后实验组进行意义摄影干预,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最后再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情绪测量和注意偏向实验,比较两组测试差异。其中情绪采用积极消极情绪量表(Positive Affect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 PANAS)进行测量,注意偏向用E-prime1.1编制点探测程序测量,注意偏向实验采取2(组:实验组,控制组)*3(图片配对条件:积极-中性匹配,消极-中性匹配,积极-消极匹配)*2(探测点的位置:积极图片侧或消极图片侧)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组别为被试间变量,图片配对条件和探测点位置为被试内变量。三、结果研究一的结果如下:1.实验组干预前后的MLM总分(93.34±18.11)VS(111.03±13.86),兴奋感(19.41±4.94)VS(23.34±4.90)、成就感(19.41±4.90)VS(22.09±4.03)、原则性(19.78±5.13)VS(23.75±4.62)、价值感(20.31±4.54)VS(22.09±3.56)、目的性(14.44±4.91)VS(19.75±3.08),干预后生命意义感总分及因子分均有提高,前后差异有显著性;而对照组的前后测量结果除价值感有下降(21.04±3.49)VS(17.19±5.21),其他各因子分及意义感总分前后差异均无显著性。2.访谈结果中,被试对于项目对自己影响的评分为5.73±1.70分,最高分8分,最低分1分;除两位同学认为参加项目对自己没有影响外,其余同学均认为意义摄影对自己的生活有不同程度影响。其中影响包括3个主题,6个亚主题,分别为:情感(情绪调节、情感宣泄),认知(资源发掘、选择性回忆)及动机(目标感、个人反思);大多数被试认为影响在第一周进行反馈时开始感受到,所有认为项目对自己有影响的被试都认为项目持续三周的时间优于一周或两周;16位被试表示希望在项目结束后自发继续,8位被试表示不确定是会否继续,6位被试表示结束后不会继续。研究二的结果如下:1.实验前,两组被试在积极图片与消极图片配对出现时均对消极图片比较敏感;在积极图片与中性图片配对出现时,均对积极图片比较回避;在消极图片与中性图片配对出现时,均对消极图片比较敏感。也就是说,两组被试均对积极图片存在注意回避,对消极图片存在注意偏向。实验后,实验组被试的注意偏向从消极图片中脱离了出来,更多的朝向中性图片或积极图片;而对照组被试依然对积极图片存在注意回避,对消极图片存在注意偏向。2.实验后,实验组被试与实验前相比积极情绪有所提高(26.06±5.81)VS(31.47±6.49),消极情绪有所降低(25.34±7.32)VS(20.97±7.58),前后差异具有显著性;而对照组积极情绪(25.69±6.13)VS(26.08±6.10)和消极情绪(24.62±5.83)VS(23.27±5.85)与实验前相比,前后差异无显著性。3.生命意义感总分与注意偏向及情绪均有显著相关,其中生命意义感总分与积极-消极注意偏向值呈负相关(r=-0.35,P<0.01),也就是说积极-消极图片配对时倾向于注意积极图片的被试意义感总分比较高,倾向于注意消极图片的被试意义感水平比较低;生命意义感总分与中性-积极注意偏向值呈正相关(r=0.35,P<0.01),也就是说中性-积极图片配对时倾向于注意积极图片的被试意义感总分比较高,倾向于注意中性图片的被试意义感水平比较低;生命意义感总分与中性-消极注意偏向值呈负相关(r=-0.45,P<0.01),也就是说中性-消极配对时倾向于注意中性图片的被试意义感总分比较高,倾向于注意消极图片的被试意义感水平比较低;生命意义感总分与积极情绪呈正相关(r=0.42,P=0.00),也就是说积极情绪水平越高,生命意义感总分也越高;生命意义感总分与消极情绪呈负相关(r=-0.37,P=0.00),也就是说消极情绪水平越高,生命意义感总分水平越低。四、结论1.意义摄影可以起到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水平的作用。2.生命意义感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倾向于回避积极资源,注意消极资源。3.意义摄影可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情绪,降低其消极情绪。4.意义摄影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水平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注意偏向和情绪的改变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