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三级网络体系,进行社区成年人群糖尿病筛查,掌握糖尿病前期人群和无症状糖尿病者的流行情况;探索社区人群糖尿病筛查模式;分析不同糖代谢状况与其他代谢指标的关系;了解不同糖尿病前期状态的生化指标差异;为糖尿病的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鄞州区6个乡镇,将20岁及以上的本地常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新农合体检增加糖耐量试验,分析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流行情况。选取鄞州区姜山镇,横断面分析不同糖代谢状况与其他代谢指标的关系。对筛查出的20~64岁糖尿病前期人群,分析不同糖尿病前期状态的生化指标差异。收集和清理数据,用PASW Statistics和EXCEL2003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糖尿病粗检出率为6.68%。按照2012年宁波市平均人口数调整计算后,糖尿病调整检出率为4.67%。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8,P=0.101)。从年龄别看,糖尿病粗检出率波动在0~13.44%之间,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趋势χ2=141.21,P=0.000)。2、糖尿病前期的粗检出率为19.13%,调整检出率为13.52%。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P=0.039)。糖尿病前期粗检出率波动在3.65%~30.07%之间,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趋势χ2=273.44,P=0.000)。3、不同糖尿病前期状态中,单纯性糖耐量受损最多(占糖尿病前期的64.93%);其次为单纯性空腹血糖受损(占19.45%);最少为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受损(占15.62%)。空腹血糖和糖耐量2h血糖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差(Kappa=0.25,P=0.000)。4、体质指数、空腹血糖、糖耐量2h血糖、收缩压、舒张压和甘油三酯在正常血糖组、糖尿病前期组、糖尿病组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前期组和糖尿病组均高于正常血糖组。多分类无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除性别外,年龄、超重和(或)肥胖、高血压和血脂紊乱均表现为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危险因素。5、在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HOMA-IR指数方面,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受损和(或)单纯性糖耐量受损2组的危险程度高于单纯性空腹血糖受损。结论:1、本次筛查显示糖尿病调整检出率为4.67%,糖尿病前期的调整检出率为13.52%。2、单纯性糖耐量受损是最多的糖尿病前期状态的亚型。若仅进行空腹血糖检测,将遗漏多于半数的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3、将糖耐量2h检测纳入体检流程,实践证明可行。4、年龄、超重和(或)肥胖、高血压和血脂紊乱为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危险因素。5、相比单纯性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受损、单纯性糖耐量受损在某些指标方面具有较高的危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