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省容城是“雄安新区千年大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容城之地自五帝起便有,西汉时封容城国,后国改为城,唐代容城属雄州,北宋时,南北容城并存,金灭辽后,南北容城归一,明代属京师保定府,民国直隶属河北省。虽为雄安新区三县之中面积最小的县城,但历史最为悠久,贤者能人层出不穷,“容城三贤”之名流芳百世。这里人杰地灵,文风盛行,地处雄县与安新县之间,如蚌中之珠一般,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便是避难之所,膏腴之地。容城交通条件便利,处于华北平原腹地,是由南部,向北方高原及太行山一脉通行的必经之所。当下关于中国城市历史的研究很多,建筑界和史学界对许多城市的发展都有了成熟的理论。而容城作为雄安新区中的重点城市,将在未来几十年中,开展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但对于容城当地的建筑历史脉络的系统研究还未形成,城市发展历程还未详尽梳理,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尚为空白。本文选取文献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文献多为历史相关书籍,主要包括当地或直隶地区的县治、州志、府志等,对于研究河北地区的正史、地理类志书,也是我们的研究对象,通过对于这些文献的收集、整理和解读,结合历来容城周边环境变化、河道变迁,整理了容城有记载的曾经存在的古河道流向及位置;研究了从西汉到民国时期,历朝历代对于容城县城的修建;并以明清时期为例,总结了容城城市的格局和空间特点。考证了县城内重要建筑,如县衙建筑、文庙等,对其形制、布局以及作用进行研究。另外,通过对容城地理、政治、交通、经济、文化的分析,梳理影响古代城市营造活动的因素,探明影响城市建设的相关原因。然后,通过以上分析,对容城的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提出建议思路,主要有南阳遗址、黑龙口长城等,以及其他现存建筑和已圮建筑保护,同时以容城八景为代表,分析研究保护八景文化的策略。最后,对容城的典型建筑进行推测性复原,即县衙空间格局推测和县衙大堂推测性复原研究。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容城相关的历史信息,梳理城市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并对于其中的营造过程进行分析,整理出历朝历代,在城市营造过程中,不同因素对城市建设产生的影响,对当地的遗产保护提出建议性策略,以保护古城风貌,并对典型建筑进行分析和复原,还原当时城市风貌和城市格局。以期对当下雄安新区的建设及容城城区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遗产保护策略提供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