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喹喔啉衍生物受体的红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ang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电致发光发光二极管(OLEDs)技术被美籍华裔科学家邓青云博士于1987年报道后受到了科研与产业界的广泛关注。目前OLEDs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平面显示、照明设备、医疗等领域。OLEDs技术的核心是有机发光材料。有机发光材料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第一代以Alq3为代表的传统荧光材料,仅利用了25%的单线态激子发光,理论最大外量子效率低;第二代以Ir、Pt等配合物为代表的磷光材料,在重原子诱导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下可以利用三线态激子直接发光,发光效率显著提高;第三代以4Cz IPN为代表的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材料,利用小的单线态-三线态能极差(ΔEst),可以使得三线态激子通过反向系间窜越(RISC)过程回到单线态,进而发射延迟荧光,以此达到100%的激子利用率。由于磷光材料含有贵金属,因此在考虑到成本、效率等因素的基础上,TADF材料具有广阔的发展应用空间。自2012年日本九州大学Adachi等人报道TADF现象以来,有机发光材料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很多蓝光、绿光TADF材料在效率方面实现了突破。但是红光材料由于能隙规则的限制,发展缓慢,而且高亮度下的效率滚降严重。基于这种现状,本论文以喹喔啉衍生物为受体单元,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红光材料,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并制备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通过不同给体单元的修饰以及给体-受体(D-A)型和D-π-A型化合物的设计、以及对于受体单元的修饰和π-共轭体系的修饰,获得了一系列高性能的红光材料,得出了高性能红光TADF材料的设计策略。1、在第2章中,以2,3-二苯基喹喔啉(DPQ)为受体核,以二苯胺(DPA)、9,10-二氢-9,9-二甲基吖啶(DMAC)、吩噁嗪(PXZ)为给体材料,设计合成了D-A型与D-π-A型红光材料。该系列化合物表现出很强的热稳定性(熔点在200℃以上,热分解温度超过350℃)。D-A型化合物DPA-DPQ由于HOMO-LUMO(最高占有轨道-最低空轨道)严重的电子云重叠,因此其ΔEst较大,未表现出TADF的性质。DMAC单元与喹喔啉受体单元具有较大的D-A扭曲,因此化合物DMAC-DPQ表现出较小的ΔEst以及明显的TADF特性。对于D-π-A型化合物PXZ-Ph-DPQ来说,虽然桥联苯环的引入减小了最高占有轨道-最低空轨道(HOMO-LUMO)的电子云重叠,有利于获得小的ΔEst,但是这减弱了分子内的电荷转移强度,光谱蓝移,导致了电荷转移三线态(3CT)能量高于局域态三线态(3LE)的能量,因此化合物PXZ-Ph-DPQ表现出较大的ΔEst以及其磷光光谱表现出明显的局域态发光的精细振动结构。最终以DMAC-DPQ为发光材料的器件表现出最高的外量子效率6.8%,而且在100和1000cd m-2的亮度下的效率滚降分别为7.6%和38.8%。2、在第3章中,使用菲并喹喔啉(DBP)作为受体单元,与第2章中的2,3-二苯基喹喔啉受体相比,受体单元的刚性更强,因此可以预期获得较高发光效率的红光材料。以DPA、PXZ为给体材料,设计合成了“十字型”D-A化合物DPA-DBP和“线型”D-A化合物PXZ-DBP。与DPA-DPQ相似,DPA-DBP的ΔEst较大,未表现出TADF的性质。因此在设计TADF材料时,DPA给体由于强给电子性质,导致HOMO电子云在受体单元上也有较大的分布,从而导致HOMO-LUMO的重叠。PXZ-DBP表现出较高的发光效率,以及几乎为“0”的ΔEst值。瞬态寿命测试以及变温条件下的瞬态寿命测试表明化合物PXZ-DBP具有明显的TADF性质。以化合物PXZ-DBP为发光材料的电致发光器件表现出624~636 nm的发射峰位以及11.5~10.9%的最大外量子效率(掺杂浓度5~10%),在1000 cd m-2亮度下的效率滚降保持在40%以内。3、在第4章中,我们向喹喔啉单元上引入氰基基团以期提高化合物的发光效率。在本章中,使用2,3-二氰基喹喔啉(DCNQ)作为受体基团,以三苯胺、9,10-二氢-9,9-二苯基吖啶(DPAC)作为给体单元,设计合成了D-A型和D-π-A型的化合物。其中D-A型化合物DPAC-DCNQ无论是在稀溶液(甲苯)、掺杂薄膜(CBP)以及电致发光器件中均表现出了双发射的现象,结合理论计算的结果可知,这是由于DPAC给体不同的构象导致的不同类型的激发态发光。D-π-A型的化合物TPA-DCNQ由于桥联苯环与受体核之间较小的扭曲角,导致其HOMO-LUMO具有较大重叠,以及较大的ΔEst。DPAC-Ph-DCNQ由于DPAC单元与受体核平面间较大的扭曲角,导致了分离的HOMO-LUMO分布,因此其表现出明显的TADF性质。而且氰基的引入增加了受体单元的吸电子能力,使得化合物表现出深红光/近红外的发射。最终,以DPAC-Ph-DCNQ为发光材料的电致发光器件表现出620~692 nm的发射,其最大外量子效率为13.4~3.2%,其非掺杂器件表现出736 nm的发射,其最大外量子效率为0.9%。另外,我们使用激基复合物TCTA:PIM-TRZ作为TPA-DCNQ的共主体制备了电致发光器件,其最大外量子效率为8.9%,体现了激基复合物主体对于三线态激子的利用率。4、在第5章中,以三苯胺为给体,以二氰基取代的吡嗪/喹喔啉(DCNPZ/DCNQ)为受体单元设计合成了具有多受体单元、多给-受体单元的红光材料。其中以二氰基取代的吡嗪为受体的TPA-2DCNPZ与2TPA-2DCNPZ表现出相似的且低于以二氰基取代的喹喔啉为受体的TPA-2DCNQ的发光效率。这表明了受体核的刚性π-共轭体系对于材料的发光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具有双给-受体单元的2TPA-2DCNPZ由于两个受体单元的共轭,因此扩大了LUMO的分布以及HOMO-LUMO的分离,因此其获得了更小的ΔEst。最终,化合物TPA-2DCNQ由于高的发光效率表现出最好的器件效率,2TPA-2DCNPZ由于较小的ΔEst因此表现出稍差的器件效果,而化合物TPA-2DCNPZ由于低的发光效率与较大的ΔEst因此表现出最差的器件效果。本章结果说明了刚性的具有较大π-共轭体系的受体单元有助于提高化合物的发光效率。综上所述,我们使用喹喔啉衍生物作为受体单元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红光材料。通过使用不同给体单元,确认了吖啶、吩噁嗪等给体单元在构建TADF分子时更容易获得扭曲的D-A结构以及较小的ΔEst。通过增加受体单元的π-共轭程度与刚性,以及“十字型”与“线型”的D-A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实验结果表明了具有较大刚性平面的“线型”D-A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通过向喹喔啉单元引入氰基基团,并且通过调节不同的给体单元以及D-A间的距离获得了高效的红光TADF材料。通过设计合成具有多受体、多给-受体单元的化合物,确认了合理地扩大受体单元的π-共轭程度与刚性有利于提高化合物的发光效率,而且该具有多给-受体单元的化合物有利于扩展LUMO分布与HOMO-LUMO的分离,更容易获得高效的TADF材料。这些实验结果为开发高性能红光TADF材料提供了借鉴经验。
其他文献
在当前互联网技术快速革新的今天,新媒体蓬勃发展融合网络用户数量的高速增长,形成了当前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生态环境。对比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本世纪初以及现在网络环境来看,互联网的普及与入网用户数量激增导致各种阶层和素质参差不齐的人大量涌入网络世界,导致用户整体特征呈现低龄化、低素质化。而我国社会结构呈金字塔形,教育程度低、文明素质低的人口占比较大,所以当网络向社会全阶层普及后稀释了少数高素质人口的文明行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传感技术是近几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光学传感技术,以其高灵敏度、免标记、无损伤、实时检测等优点,在生物医学、化学、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常来说,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主要包括强度调制、角度调制、波长调制和相位调制四种方式。由于实际应用中噪声的存在,采用不同的调制方式会导致现有的SPR传感技术呈现不同的分
气体传感器是一种可以检测气体类别以及浓度的器件,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业和民用等领域。其中,半导体型气体传感器由于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气敏性能优异和可靠性强等优点而成为气体传感器领域中的热点。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气体监测需求,制备出高性能的半导体型气体传感器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其中的核心问题则离不开新型敏感材料的设计与制备。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和化学合成技术的发展,多元金属氧化物(化合物)开始被合
近年来我国灾害事故频发,多轴应急救援车辆作为陆地救援的主要装备,需要在复杂路面行驶条件下具有较高的机动性、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目前,被动悬架是多轴应急救援车辆常采用的结构,但其参数不可随路面不平度和车辆的振动状态实时调节,导致应急救援车辆在低等级路面上的行驶性能较差,严重影响救援作业的效率。主动悬架系统通过控制执行器输出能量来抵消路面冲击作用,能够有效提高车辆在不同等级路面条件下的机动性、平顺性和
为了紧急快速救援各类突发灾害和自然灾害,对应急救援车辆的机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保证车辆在高机动行驶下的稳定性成为了应急救援车辆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需求。主动前轮转向和油气悬架作为车辆重要的底盘子系统,能够分别提高车辆的横摆稳定性和侧倾稳定性。因此,如何构建合理有效的控制策略协调主动前轮转向和油气悬架系统是提高应急救援车辆在高速行驶下稳定性的关键技术途径。本课题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机动多功
随着微电子、柔性电子和仿生电子的发展,仿生传感器及其集成系统正在向柔性、微型、高集成和多功能等方向发展。这一发展趋势也促进了仿生电子产品对生物感知系统更为深入的仿生模拟,从而开发出更为精细的仿生器件用于模拟生物的感知功能,同时通过集成不同的仿生传感器或仿生传感器与其他功能的电子设备集成实来实现对人体复杂的感知系统(如皮肤同时感受触觉和温觉)、甚至是感觉系统的高级功能(如触觉学习、触觉记忆、视觉学习
S形试件是中国机床行业提出的首个国际加工检测标准,目的是用于检测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综合加工性能,尤其是弥补了传统检测试件在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动态精度检测上的不足。然而,目前关于S形试件在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动态精度检测机理、方法及评价指标方面的理论研究仍比较少。为了推广S形试件在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动态精度检测上的应用,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系统性地开展了基于S形试件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动态精度检测方法的研究:(
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近年来获得了极大关注和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在平板显示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而具有低能耗、光色健康环保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WOLED)未来固态照明技术的应用中亦有较大的应用潜力,非常有希望成为下一代主流的固态照明技术。目前WOLED的主要性能如效率、亮度等指标已经基本达到了实用化水平,但针对固态照明
众所周知,鱼群、蚁群、鸟群以及菌落等生物群体可以展现出群体运动行为,这种群体行为并没有全局信息的引导,仅依靠个体之间信息的交流便可以完成复杂的运动。为了研究和模拟这种运动,学者们提出了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问题模型,考虑在有限的局部信息和简单的控制规则下智能体的协同运动。作为一种分布式控制,多智能体之间的协同运动方式在诸如无人机飞行和智能机器人编队等实际问题的应用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取得了丰硕的
有机半导体凭借简单的低温加工工艺和良好的机械柔性,为生产低成本的柔性电子器件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也为丰富材料的多样性提供了必要手段。目前,电子传输(n-型)材料的发展滞后于空穴传输(p-型)材料,所以提高电子传输性能和丰富n-型材料的种类是发展n-型和双极性型材料的关键。在本论文中,我们主要研究影响n-型材料传输性能的微观因素并加以改善,从而获得高性能的n-型和双极性型材料。以n-型材料为研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