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大规模地向城镇集中,促使城镇向外延扩张,这使人地矛盾更加突出。与此同时,在广大的农村,农村居民点占地多,人均用地面积大,整体布局缺少规划指导控制,布局分散,内部结构混乱,“空心村”现象严重。农村居民点的现状已严重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事关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和用地效率,是促进农村土地有序、合理与科学化利用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临黄河的农业县--芮城县为例,通过对人口、社会经济等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全县1:10000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地形图、交通道路图等资料筛选出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运用熵权法和云模型分别求取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将两种方法求取的权重进行加权平均作为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并对芮城县农村居民点进行集约利用评价。运用聚类分析将评价结果进行分类,并将评价结果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进行属性连接;应用ArcGIS将评价综合得分与各村的属性相关联,并进行分层聚类,共分为4类,分别代表节约集约程度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并生成集约度分布图。经分析,集约程度达到Ⅰ级的行政村有69个,大部分分布在古魏镇、风陵渡镇、大王镇等乡镇,主要是各乡镇镇中心周围的行政村。Ⅱ级的行政村有51个,大部分分布在古魏镇、风陵渡镇、陌南镇、南卫乡等乡镇,主要分布在集约度为Ⅰ级的行政村周围。Ⅲ级的行政村有32个,主要分布在集约度为Ⅱ级的行政村周围,大部分分布在北部山区,各乡镇大都有分布。Ⅳ级的行政村有23个,主要集中在西陌镇、阳城镇、学张乡等乡镇,大部分分布在北部山区。根据评价的结果和芮城县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行政村人口、农民从业方向及村庄经济发展等数据,结合地质灾害和道路扩建相关资料,将居民点分为自然村缩并型、村庄异地搬迁型、旧村改造型和村庄改变为社区型四个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