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应急救援能力系统的运行及评价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ssc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应急救援能力系统是城市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中坚力量之一,也是城市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城市综合实力、保证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已具备了比较成熟的城市应急救援能力系统,这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一直以来由于管理体制制约,我国的城市应急救援通常是分灾种、分部门、分系统进行的,救援力量分散,沟通不畅,综合性不足,加强城市应急救援能力系统建设是我国应急管理的必然趋势。本文以城市应急救援能力系统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其运行机制以及评价体系,为城市应急管理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在大量文献阅读基础上,首先,就城市应急救援能力系统进行了分析,对其定义、内涵以及形成机理进行了阐述。其次,基于自组织视角研究城市应急救援能力系统的运行机制,利用系统动力学依次构建并分析了绩效调整、救援创新、能力调整、错误避免、侦测与恢复以及成员变动等机制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得出城市应急救援能力系统的运行模型。再次,就运行模型进行了不同情景的模拟,主要针对不同突发事件破坏程度、不同能力以及不同协调程度条件下城市应急救援能力系统的行为变化形态进行了情景模拟,并分析各自的运行机制,进而对城市应急救援能力系统建设做了相应管理策略分析。然后,基于组织、指挥、行动、支援、保障等五个维度提出了城市应急救援能力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体系中的指标权重,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城市应急救援能力系统的综合评价数学模型。最后,利用评价模型对江苏省6个城市的应急救援能力系统进行评价实证研究,对指标及总体评价分值分别进行了分析,并就江苏省城市应急救援能力系统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阐述,进一步验证了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在城市应急救援能力系统评价中的实际作用,为我国城市应急救援能力系统评价提供有效的借鉴模式。   本文创新性地使用了系统动力学、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城市应急救援能力系统的运行及评价问题,丰富了城市应急管理理论,有助于科学合理地指导城市应急救援建设。  
其他文献
高中数学中的“轨迹问题”具有显著的抽象性,这使得高中生在对这类问题进行学习与分析的过程中遇到阻碍,为高中生构建完整数学知识体系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很多教育者关注的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大学生就业结构存在不平衡、不对称的矛盾.究其原因是专业设置存在雷同化、功利化、盲目性、非本地化等多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3D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3D就是“动脑”“动嘴”和“动手”,此种模式能够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企业运营与管理的行为与理念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为代表的技术革新,使人际沟通行为在技术层面得到了巨大
在教育改革下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革新,让学生能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并且可以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义务教育过程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了教师可以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