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探讨留守儿童抗逆力与孤独感的关系,分为两个部分,研究一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抗逆力与孤独感的关系进行元分析,研究二以留守儿童群体为被试,进行纵向追踪研究,探讨抗逆力与孤独感的相互预测关系。方法:(1)研究一在数据库中运用关键词进行搜索并制定筛选标准,纳入28篇文献共计12882个样本量,运用CMA2.0进行元分析研究。(2)研究二以江苏省徐州市以及盐城市两所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留守儿童320名,非留守儿童212名,利用抗逆力量表以及儿童孤独感量表,从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分三次进行追踪研究,2018年12月为T1时间点,2019年4月为T2时间点,2019年10月为T3时间点,对搜集到的数据利用SPSS、Amos进行数据分析,并建立模型,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预测关系。结果:(1)研究一通过对抗逆力以及孤独感关系的元分析发现,抗逆力与孤独感之间呈现显著的中等程度的负相关关系(r=-0.435,p<0.001);(2)研究二的结果发现,随着时间的发展,留守儿童抗逆力水平呈现上升的趋势;T2时间点和T3时间点的留守儿童孤独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均表现为男生的孤独感高于女生;建立交叉滞后模型发现,T1时间点的孤独感可以显著负向预测T2时间点的抗逆力,T2时间的抗逆力可以显著负向预测T3时间点的孤独感,同时T2时间的孤独感可以显著负向预测T3时间点的抗逆力(χ~2/df=2.639,NFI=0.952,RFI=0.921,IFI=0.970,TLI=0.950,CFI=0.969,RMSEA=0.074),三个时间点之间的留守儿童抗逆力与孤独感的相互预测作用存在动态变化性;通过性别对比模型发现,留守儿童抗逆力与孤独感的交叉滞后模型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留守儿童在T1时间点的孤独感可以预测T2时间点的抗逆力,T2、T3时间点的抗逆力与孤独感存在相互预测关系(χ~2/df=1.513,NFI=0.948,RFI=0.919,IFI=0.982,TLI=0.971,CFI=0.981,RMSEA=0.057);而女生留守儿童只有T2时间点的抗逆力能够预测T3时间点的孤独感(χ~2/df=1.260,NFI=0.951,RFI=0.920,IFI=0.990,TLI=0.982,CFI=0.989,RMSEA=0.043)。基于此,为此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和干预提供更加具体的基于事件发展的指导和建议。结论:(1)通过对个体抗逆力以及孤独感关系的元分析发现,个体抗逆力与孤独感之间呈现显著的中等程度的负相关关系;(2)以江苏徐州以及阜宁留守儿童群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1个月,间隔三次的追踪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发展,留守儿童抗逆力水平呈现上升的趋势;(3)T2时间点和T3时间点的留守儿童孤独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均表现为男生的孤独感高于女生;(4)T1时间点的孤独感可以显著负向预测T2时间点的抗逆力,T2时间的抗逆力可以显著负向预测T3时间点的孤独感,同时T2时间的孤独感可以显著负向预测T3时间点的抗逆力,三个时间点之间的留守儿童抗逆力与孤独感的相互预测作用存在动态变化性;(5)留守儿童抗逆力与孤独感的交叉滞后模型存在性别差异,具体而言,男生留守儿童中,T1时间的孤独感可以显著负向预测T2时间的抗逆力,T2、T3时间点的抗逆力与孤独感可以相互预测。在女生留守儿童,T1、T2、T3时间点的抗逆力与孤独感不存在相互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