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保险模式的构建研究——基于中外农业保险模式的比较分析

来源 :湖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2516670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农业保险是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之一。农业保险在世界范围内有100多年的历史,国外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农业保险,并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但在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业保险远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保险的“供求双冷”成为农业保险发展的一个难题。因此,研究农业保险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对中国农业保险模式的构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首先分析四种类型的国外农业保险模式(美加模式、日本模式、西欧模式、亚洲发展中国家模式)的基本情况及特点,回顾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并对我国现有比较成功的农业保险模式(四个类型七种模式)进行全面总结。接着对中外农业保险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中外农业保险模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据此得到构建中国农业保险模式的启示。然后运用供求理论从供给和需求角度,运用博奕模型从时间选择角度对我国农业保险“供求双冷”的现状,成因和解决途径进行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模式并进行可行性分析。
其他文献
自2002年起全国实施了新一轮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税费改革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解决的很多关系农民生活的重大问题,但是也出现了很多不好的影响。本文以公共选择理论、搭便车理论、制度变迁理论说明了解决农村公共财政问题的紧迫性;接着,阐述了农村公共财政理论发展的各个阶段:人民公社阶段、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税费改革后阶段也就是后税费主义阶段。并全方位地探究了公共财政与税费改革的内在联系,得出了税费改革后农
健康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是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居民健康问题已成为我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我们要不断提高医疗
全要素生产率(又称“索洛余数”,英文Total Factor of Productivity,简称TFP)来自于总量生产函数,它不单反映一国的技术水平,还反映制度状况。但是它却不能完全体现技术和制度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