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的灿烂——《古诗十九首》和汉末文人精神的回归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k7978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汉的核心文化是经学。伴随着汉王朝的衰落,被儒学大师董仲舒发挥先秦儒家的“天命观”而形成的“灾异说”进而发展为反动的谶纬之学,今文经学所衍射的经学语境也式微了。经学语境的高涨诞生了“铺彩搞文”、“闳侈巨衍”的汉赋,经学语境的式微却也成就了温柔敦厚、哀婉感伤的《古诗十九首》。它是汉末文人在经学语境的式微中经痛苦反思,对精神家园重新构建的最强音。在进与退,独善与兼济,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群体的两难境地中,调谐整合自己的心性,以孔子的“和”作为自己人生的坐标,要求回归到先秦儒家既注重个体尊严,又注重经世济俗的正统儒家思想。同时,《古诗十九首》也反映了汉末文人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的嬗变,他们开始追寻先秦儒家把人置于万物之上来思考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为出发点的审美意识,阐释了汉末文人审美的回归。 《古诗十九首》作为痛苦心灵的真实写照,是汉末文人精神回归所营就的灿烂。这种精神的回归平衡了文人对内外两个宇宙的把握,对后世中国文人“外儒内道”的人生哲学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启示。这种精神的回归形成了中和的审美意识,对后世文学作品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怨而不怒”的特征,成为后世“温柔敦厚”一派诗风的源头之一。
其他文献
深入研究新时期新疆哈萨克族小说创作并指出它的主要特点,对发展哈萨克族在内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来讲是很必要的。因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良好的历史条件下,新疆
【典型案例】  何女士今年57岁了,但面容姣好,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她退休前在医院做药剂师,丈夫去世10年了。  退休后何女士一直和女儿在一起生活,早晨出去跳跳健身操,顺便买点菜,白天看孩子,做家务,打麻将,何女士感觉生活挺充实的。丈夫去世后也不断有人劝她考虑一下个人问题,但何女士一直没往心里去。直到认识了老王,感觉封闭了十年的心一下子被打开了。  老王高大魁梧又文质彬彬的,退休前是一所重点
90年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给知识分子带来了巨大冲击,使这个群体进一步分化,加之以前乌托邦式理想的破灭,人们的精神也有扁平化的趋势,沉沦于日常生活寻求着平均式的安定。在这一背景
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女性诗歌中的女性意识的挖掘,尤其是探讨身体意识、母性意识、两性关系、生命意识在诗歌中的反映,来阐述说明女性诗歌的存在及其意义,并通过解读、比较以舒婷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上海作家王安忆在执着于对上海的书写中,非常注重移民这一历史因素对于上海文化构成的重要性,并勾画出各种类型的移民形象与上海文化的复杂关系。根据王安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