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目标导向的六维相位属性及在宽方位地震解释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位属性对地下构造和地质异常体所引起的不连续性较为敏感,但在处理含噪数据时缺少鲁棒性。而且在现有研究中,很少考虑不同方位地震数据之间的相位变化。此外,当前的地震勘探目标通常涉及具有不同横向和纵向展布的地质异常体。因此,基于全频带叠后数据的常规测量方法往往融合了不同频率、不同走向的不连续性,甚至叠加了不同方位的各向异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在包括厚度、走向和倾角在内地质目标的指导下提出了一种从不同方位、不同频率地震数据中提取的六维(6D)相位属性,用以测量不连续性并指示方位变化。通过增加地质体走向、频率和方位三个维度,六维相位属性包含了不同尺度的地质异常体信息。而且,为了提高计算效率,本文中还提出了一种高维相位差互相关属性,用相邻相位道之间简单的加减运算代替六维相位属性中多道的相加相乘运算。此外,本文还提出了一种q值属性来大致描述相位属性在不同方位数据之间的变化强度,并指示各向异性。通过数值模型、宽方位物理模型、叠后实际数据以及两个宽方位实际数据来测试所提出的高维相位属性以及导出的q值属性的有效性。测试结果表明,不同频率的高维相位属性可以指示不同尺度的地质特征,包括河道、不同尺度的断层、不同尺度的裂缝以及溶洞。此外,不同方位数据的相位属性和导出的q值属性可以指示方位变化,并进一步指示各向异性强弱。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对比不同方位的相位属性,可以观察到一些已检测到的溶洞仅在大方位角相位属性中表征为连通。因此,所提出的六维相位属性可用作潜在的工具,用于宽方位地震数据解释。
其他文献
随着地震解释精细化程度加深,对岩石物理参数准确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跨频段岩石物理参数测量系统可获得超声频段和地震频段的岩石物理参数,为系统性地研究不同频段,特别是地震频段下的岩石弹性参数与岩性、物性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地震波的传播规律等方面提供了实验基础和物理支撑。低频岩石物理测量系统在实际实验过程中测量到的弹性模量在一定频率段总是出现若干异常的幅值,这些异常的幅值不可能反应真实的岩石参数,这将导致
储层是油气勘探领域的核心内容,储层的准确识别和定位直接关系到油气田的整体收益。其中,储层岩相和储层物性参数预测更是其重中之重,是储层描述和油藏评价的重要内容。储层表征作为获取储层岩相及其物性参数的关键手段,如何更精准的进行储层表征成为一个挑战。地质统计学是近年新兴的一种储层模拟手段,其优势之一就是可以结合多元信息进行储层刻画,即联合井数据和地震数据联合表征。常规的基于井数据的储层表征难以对井间区域
介质超声波速的准确测量至关重要。超声波场是传播距离的函数,因此必须考虑样品尺寸对速度的影响,测量了三个频率下六组不同尺寸的有机玻璃、环氧树脂和砂岩样品的速度,数据表明样品速度随样品长宽比(长度与直径之比)增大逐渐从“板”的速度增加到“块”的速度再减小到“杆”的速度。当样品长度较小时,近场效应导致速度随传播距离减小而增大,样品长度(29)2.λ时,近场效应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除样品长度外,测量误差将
随钻核磁共振测井仪相比常规电缆核磁测井仪能够在钻井的过程中对地层流体进行测量,有效减小由于钻井液与泥浆侵入对井下储层流体的影响,提高测井质量,因此随钻核磁共振测井在勘探技术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本文在随钻核磁共振测井仪主控电路FPGA控制模块的基础上,根据随钻测井的作业要求与数据处理的特殊性,进一步完善随钻核磁共振测井仪主控电路的设计,解决了随钻核磁共振测井井下自启动与井下数据处理的问题。采用DSP处
速度分析作为地震资料后续处理的基石,如何获得高精度的速度模型一直是地球物理学家们不停钻研的课题之一。精确的速度模型可以大大提高地下介质构造成像的质量,使得解释的结果更加的可靠。常规的速度建模是通过均匀采样拾取部分道集的速度谱,而未拾取到的部分就通过插值方法来确定,若拾取的速度谱样点过少,会导致插值部分的速度产生较大的误差,为了能够建立完整精确的速度模型,其需要拾取的速度谱样点必须要满足奈奎斯特采样
苏门答腊地区地层地质构造和物理性质复杂,孕育地震的机制以及逆冲断层滑动锁闭的原因尚不明确。本文研究区域位于苏门答腊俯冲带希姆鲁地区,是2004年9.2级大地震和2005年8.6级大地震的发生区,该地区地质构造尤为复杂,精确速度建模一直是该区域地球物理勘探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全波形反演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对于复杂地区地下构造的反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通过FWI获得精细的速度结构,能够为探究俯冲带地
谱分解(SD)方法在识别断层、河道、冲积扇和岩溶体等地质异常体上有广泛的应用,但常规谱分解方法的时频聚焦性受窗函数选取的限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不利于地震解释,特别是当两个或多个地质异常体距离较近时,地震信号会相互干扰,影响到局部信号的频率成分,尤其是对于深部信号。而且由于常规谱分解方法分辨率低,得到的分频振幅切片容易出现强混频问题。因此,常规谱分解方法得到的分频振幅切片仍然是不同频率分
核磁共振成像方法在医学、材料领域已经取得广泛应用,技术优势十分明显。本研究将低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用于岩石物理研究中,全面获取了岩心样品的孔隙结构、流体分布及非均质性信息。传统的拉普拉斯核磁共振方法(如T1、T2谱)可以有效表征岩心整体信息,如样品宏观的岩性和物性信息,但是无法获得岩心局部区域的孔隙结构以及流体信息,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将拉普拉斯核磁共振方法与核磁共振成像方法相结合,通过模型样品验证
相对于常规的砂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的油气藏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难度增加。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碳酸盐岩储层的岩石物理模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常规砂岩储层的岩石物理模型主要是基于孔隙度相关的弹性参数研究,而对于碳酸盐岩储层的岩石物理模型,弹性参数不仅与岩石的孔隙度相关,而且还与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相关。因此,由此引起的具有复杂孔隙结构特征的碳酸盐岩储层油气藏勘探技术,也需要进行适用性研究。对于具有复杂孔隙结构类
稀疏表征理论在地震数据处理中应用广泛,多数表征方法具有统一的数学模型,通常通过加入正则化约束提高稀疏优化的收敛效果,使得结果呈现稀疏性。L0范数作为稀疏度度量的最优方法,因其非凸性造成直接求解困难,实际计算中常使用L1范数凸逼近L0范数。Radon变换的稀疏反演作为典型的稀疏表征问题之一,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Radon变换面临分辨率提升的瓶颈。由于Radon算子矩阵是相关性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