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与蠕虫共同蛋白组分及其抗原模拟表位的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guangyi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研究第一部分旨在分析参环毛蚓(Pheretima aspergillum)与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japonicum)、肺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旋毛虫(Trichnella spiralis)和猪囊尾蚴(Cysticercus of Taeniasolium)的共同蛋白组分及其免疫活性;实验第二部分拟用抗蚯蚓免疫球蛋白(Pa-Ig)和猪囊尾蚴免疫球蛋白(Tc-Ig)、日本血吸虫免疫球蛋白(Sj-Ig)、肺吸虫免疫球蛋白(Pw-Ig)作为靶分子对噬菌体12肽库分别进行互轮筛选,旨在探讨能否从肽库中筛选出蚯蚓和蠕虫的共同模拟表位.并对模拟表位进行DNA序列的测定和氨基酸序列的分析,以期阐明蠕虫病血清免疫学诊断中交叉反应的分子机制.结论:1.PaA与sAWA、PwA、TsA和TcA之间存在着具有免疫活性的共同蛋白组分;sAWA、PwA、TsA和TcA的蛋白组分间也存在分子量相近的蛋白条带,这是蚯蚓与多种寄生蠕虫间、不同蠕虫间存在交叉反应的物质基础.2.从噬菌体12肽库中获得了具有免疫活性的抗原模拟表位.不同阳性克隆具有完全相同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但其免疫活性却相差很大(只与最后一轮筛选所用的靶分子有较好的免疫反应).结果提示,抗体所识别的靶结构主要为构像决定簇,即抗原表位的特异性主要由抗原决定簇的三维结构或氨基酸的折叠方式所决定.因此,在降低蠕虫病的免疫学诊断交叉反应率的研究中,不仅要考虑抗原的纯度,还需考虑抗原表位的空间构像的影响.这一结果为蠕虫病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的分子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迟缓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简称Et)常存在于水体环境及水生动物中,感染宿主范围广,为兼性胞内菌,而Et菌为适应各种宿主体内环境及外界环境,必需快速调整自身的毒力基因表达
目的:研究活化诱导胞嘧啶核苷脱氨酶、IgE高亲和力受体β链、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4受体α链、CD14、T细胞免疫球蛋白域粘蛋白域蛋白-1和3基因变异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并
结核病是目前单一致病菌感染导致死亡率最高的感染性疾病。其病原体结核杆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菌,它是以宿主免疫系统对抗微生物感染的重要成分之一——巨噬细胞作为其宿主细
为了证明三拷贝C3d的免疫负调控作用,该课题分别选择hCGβ、HER-2/neu、HBV-preS2/S作为模式抗原,设计相应的基因疫苗,通过基因免疫手段免疫小鼠以观察C3d对特异性免疫应答的
炎症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目的在于清除异物,回复机体稳态。在炎症起始阶段,局部炎症因子招募白细胞,随着炎症进展,炎性细胞和炎性因子等逐步清除局部病原体等,炎症进入消退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