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RIO模型的我国区域间碳排放特征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henxinguo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面临着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我国地域广阔,区域众多,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碳排放强度差距很大,各区域碳排放的溢出与反馈效应也很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研究多区域间碳排放的溢出与反馈效应对厘清区域间碳排放的相互关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2~2010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从区域和区域-产业两个层面对我国区域间碳排放特征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基于Round提出的三区域乘数分解方法,提出一种可以扩展至任意区域数量的多区域溢出与反馈模型的计算方法;其次,从区域和区域-产业层面,对我国8区域间碳排放的各项效应相互关联及影响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区域层面的碳排放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各区域的区域内乘数效应大于区域间溢出效应,而区域间溢出效应又大于区域间反馈效应。2010年,中部、西北和西南区域受其他区域的区域间溢出效应影响产生大量碳排放,而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区域通过区域间溢出效应分别引致其他区域产生大量碳排放。地理位置相邻和相近的区域,区域间溢出效应更明显。并且,各区域的区域间反馈效应主要引致本区域产生碳排放。产业层面的碳排放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各区域各项效应引致实际碳排放量最大的产业均为电力蒸汽热水、煤气自来水生产供应业(S5)和重工业(S4),引致实际碳排放量最小的产业均为农林牧渔业(S1)和建筑业(S6)。对于电力蒸汽热水、煤气自来水生产供应业(S5),中部区域、西北区域受区域间溢出效应影响引致实际碳排放量最大。对于重工业(S4),北部沿海区域和中部区域受区域间溢出效应影响引致实际碳排放量最大。对于所有产业,区域间反馈效应皆主要来自区域自身。本文对我国8区域间碳排放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区域间、区域-产业间碳排放的区域内乘数效应和区域间溢出、反馈效应影响各不相同。同时,随着区域间经济交流的日益密切,碳排放的区域间溢出、反馈效应的影响在研究期间逐渐加大。因此,在区域层面和区域-产业层面对我国8区域间碳排放的溢出、反馈效应进行研究,对了解各区域的碳排放现状和相互影响情况,确定碳减排的关键区域和关键产业,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减排措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自1916年开始的军阀时代的到来,战争、革命、反日运动等不断在北京这一政治中心轮番上演。处在政治漩涡中的北京总商会,为保证商人的利益,不得不设法应对,与各方势力虚以委蛇
针对GDS-100型钢缆输送带托绳轴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造,介绍了托绳轮轴的改造方法和效果。改造后杜绝了因托绳轮故障引起的钢缆输送带脱槽甚至断带事故的发生,保证设备运行安全
矿井提升机是矿井核心设备之一,确保其安全运转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介绍适当修改提升机电气控制回路中给定回路的PLC程序,有效地解决了提升机正反向速度不对称问题.从而提高提
本研究试图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为平台,通过开设“正念减压”主题课,探索正念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契合性,试图通过正念方法帮助大学生以积极的方式应对压力,合理处理负
公司在精益思想的指导下,在精益制造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和航空制造特点实施精益生产,进行精益生产管理体系研究与构建。第一,以顾客价值为核心,以直升机铆装、总装、试飞
目的探讨肿瘤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结合翻转课堂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就读的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实验班三年级学生120名作为研究对象,同专业平行班级120名
阐述了海洋年报出版物的特点,种类、功能及其它有关问题,并根据国内外海洋年版情况的对比,指出了我国与国外在这方面的差距和我国海洋年限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