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的一种潜在威胁生命的肝病。目前,在我国大约有HBV携带者9300万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约2000万人。免疫功能紊乱在CHB的发病机制中占重要地位。在已经应用于临床的口服抗HBV药物中,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治疗CHB,具有较高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推测LdT可能对CHB患者的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但目前对经其治疗的患者免疫功能具体变化及机制的临床研究仍不充分。目的观察CHB患者使用替比夫定治疗过程中免疫功能的改变、肝功能的改善及血清学、病毒学的疗效,探讨替比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是否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为抗病毒治疗的预后和更优的抗病毒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集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肝病门诊从2015年1月到2015年6月半年期间开始使用替比夫定治疗的慢乙肝病人50例做为治疗组,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替比夫定600mg/d治疗,总治疗疗程为48周。在疗程未完成前,严格禁止病人使用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其它药物。对照组一为49例同期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开始使用恩替卡韦0.5mg/d治疗的慢乙肝病人,总治疗疗程为48周。在疗程未完成前,同样严格禁止病人使用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其它药物。对照组二为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不予任何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体液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C3、C4;细胞免疫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HBVDNA和e抗原水平;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IBIL、ALB。观察患者治疗前(W0)、治疗后12周(W12)、24周(W24)、48周(W48)时以上指标的动态变化,治疗后病人的HBVDNA转阴率和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治疗组及对照组一同组不同时间点间的比较采用单个重复测量因素的方差分析Bonfferoni法。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同一时间点的统计学分析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及率的统计学分析都采用卡方检验。以上各种统计学处理的结果均以P<0.05界定为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的意义。结果(1)LdT治疗CHB不同时间点,患者的IgA、IgM、IgG水平逐步下降,治疗48周时与治疗开始时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补体C3、C4值逐步升高,W48时点与W0时点相比,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P<0.01);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肝功能各指标在治疗的不同时点间,差异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ETV组IgA、IgM、IgG、C3、C4、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情况,W48时点与W0时点相比,差异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LdT治疗时间的延长,CHB患者HBeAg、HBVDNA水平均呈下降趋势,W48时点与W0时点对比,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P<0.05);LdT治疗组HBVDNA病毒学转阴率是84%;HBeAg转阴率为46%,HBe Ag/HBe Ab血清转换率30%。(2)LdT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在W0时点,LdT治疗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CD8~+T细胞、ALT、AST、TBIL、IBIL的数值都显著地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C3、C4、CD4~+T细胞、ALB水平显著地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上述各指标与ETV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治疗,在W48时点LdT组IgG、IgA、IgM、C3、C4、CD4~+T细胞、CD8~+T细胞水平都得到有效恢复,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ETV组相比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48周的治疗,LdT组和ETV组TBIL、IBIL、ALB都得到有效恢复,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ALT、AST虽然呈下降趋势,但是到疗程结束时,这两项指标仍然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两组之间比较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W48时点,LdT组HBeAg转阴率、HBe Ag/HBe Ab血清转换率显著高于ETV组(P<0.01),而HBVDNA病毒学转阴率、ALT复常率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3)在整个治疗过程中,LdT组出现耐药4人,占总病人数量的8%。无不可耐受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LdT治疗CHB可以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2)LdT对CHB患者免疫功能的改善与HBVDNA受到强效抑制无关,可能是LdT本身所具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