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的电力建设,无论每年新增的装机容量或者由电厂温排水带入自然水域的热量都是居世界首位,各个大型火、核电厂或者电厂群大量热水集中排放引起的环境影响日益受人瞩目。通过对电厂附近海域20052008年的历史资料分析发现:1)电厂附近海域的温升变化明显,电厂建成后温升大于0.8℃的海域占总监测海域的50.75%。2)水质分析表明:象山港附近海域pH、COD、砷在5年的监测中均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均超二类水质标准;磷酸盐小潮均超二类水质标准、大潮则多数监测超二类标准,属于严重的富营养化海区;石油类除05、06年均超标、07年大潮超标外,其他监测符合二类标准。3)生物指标分析表明:电厂建成后,各生物类群在种类上都出现了下降,浮游植物种类数由05年的71种下降到08年的39种,浮游动物由05年的51种下降到08年的22种,底栖生物的优势种群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软体动物占优势转变为多毛类。温升与各生物指标的相关分析表明:除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与温升呈正相关外,其他各生态指标均与温升呈现负相关的关系,浮游植物生物量与温升的关系较为复杂,有必要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在国华电厂附近海域的围隔试验中,发现温升(0.8℃)对围隔内的生物损害效应十分明显,验证了电厂建成投入使用后浮游植物较建成前急剧下降的监测结果。根据围隔实验数据分析结果,可得出初步的定量结论:对于象山港国华电厂附近海区温排水,温升超过0.8℃,会导致45%以上的生物损害,而温升小于0.4℃,则有利于生物生长或影响较小。浮游植物生长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1)在营养盐方面,叶绿素a的含量与PO4-P相关性最高,为-0.906,其次为DIN,SiO3-Si的影响较小;2)在不同温升区内,COD与DO与叶绿素a相关性差异能间接反映温升对浮游植物的影响,可以作为浮游植物损害评估的辅助指标。根据20052008年象山港国华电厂附近海域连续多年监测资料的分析结果以及围隔实验获得温排水生物主要影响因子,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温排损害综合评价”模型。以象山港国华电厂海域为研究区域,根据2010年夏季该海域的海洋环境调查数据,以该海域的DIN、PO4-P、COD、叶绿素a浓度以及温升为评价指标,对该海域生物损害程度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国华电厂排水口附近海区损害等级为-2,损害程度最为严重,分布在排水口以北附近海域,而位于港底的黄墩港与铁港附近海域,温排水对其生物生长有利。黄墩港大佳何镇石门溪入海口附近海域的损害等级为2级,最有利于生物生长,推测在营养盐充足及适宜的温度下,该海域有爆发赤潮的风险。本文借鉴Richard W.Dundord(2004),StevenM. Thur(2007)对HEA的研究结果,参考国内外学者对HEA分析法的相关应用案例,根据温排水对生境的影响实际,对HEA模型进行适当的改进,该模型可以有效地评估其生态补偿的规模和价值,以象山港的国华电厂为例,通过改进后的温排水HEA补偿规模计算出其补偿生境面积为33.03km2,约占总影响生境的27.24%,其补偿生境价值约为6.1亿元。通过对模型各初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可以发现,对受损生境服务价值损失的计算参数中,对评价结果影响最大的参数是“受损生境的面积”,而对补偿生境影响最大的因素“服务收益结束年份”,因此如何确定这两个参数的值,是影响评价结果的关键。案例中的“受损生境服务水平”的参数是根据电厂现场围隔实验结果与多年水温监测数据计算得出,能较准确地反映该海区的损害情况,其评价结果对该地区的生态补偿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