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互多模型的多滤波器机动目标跟踪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xd5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动目标跟踪技术广泛应用于导航、交通和军事等相关领域。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现代跟踪系统而言,目标逐渐呈现出具有高速、强机动性等发展特点。对这类目标进行准确实时的跟踪往往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现有的目标跟踪算法多是选择以不同的目标机动方式且具有较高跟踪精度的交互多模型算法为基础。一是直接通过改进交互多模型的滤波算法来提高目标的跟踪精度;二是合适的模型选择及切换方法,消除目标发生机动带来模型失配问题,使设计的模型尽可能地接近目标运动的真实轨迹,进而提高目标的跟踪精度。鉴于此,本文对基于交互多模型的多滤波器机动目标跟踪进行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离散时间系统的状态估计问题中,针对目标运动模型和量测数据所使用的坐标系不同而导致的模型不匹配问题,在迭代扩展卡尔曼滤波器和无偏转换测量卡尔曼滤波器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迭代无偏转换测量卡尔曼滤波器算法。该算法能够根据测量值对状态估计误差矩阵进行修正,调整状态估计,使其自适应地更接近目标真实值,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目标跟踪算法的收敛速度。实验证明,当目标初始误差较大时,新提出的方法能够获得更快的收敛速度和更高的目标跟踪精度。(2)在具有机动性或弱机动性的目标跟踪问题中,目标状态信息通常无法获得且缺乏先验性,基于单一模型的目标跟踪算法已不能准确地匹配目标的实际运动状态,从而导致目标跟踪的准确度低甚至出现目标丢失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将交互多模型思想与前文提出的迭代无偏转换测量卡尔曼滤波算法进行有效的结合,提出基于交互多模型的迭代无偏转换测量卡尔曼滤波算法。新算法利用不同模型之间交互互补的特性,可以克服单模型滤波存在的精度低、滤波发散等问题。最后,在常加速、Singer、“当前”统计和Jerk四种不同模型的组合上,通过仿真分析验证该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3)在具有强机动性的目标跟踪问题中,由于目标具有极其不确定因素,诸如目标在较短时间内可获得相对较大的速度等情况。现有的机动目标模型在某种程度上很难精确匹配目标的运动状态。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交互多模型的多滤波器目标跟踪算法,采用多种不同的滤波器同时并行滤波,利用凸组合融合算法对多个滤波器的估计结果进行融合处理,从而得到更加准确、可靠的结果。实验证明,相比与单滤波器的多模型滤波跟踪方法,多滤波器融合的多模型跟踪方法在跟踪精度上具有潜在的优势。
其他文献
超声波通过晶体时会改变晶体的光学性质,使晶体的折射率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从而对入射激光产生衍射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声光效应。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声光器件在光束控制、光信
说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因为考虑他人或自身的利益说出一些恶意或善意的谎言。人们平均每天至少会说一到两次谎话。本研究试图通过事件相关电位
太阳能是地球上最丰富,最容易获得的能源之一,利用太阳能不仅可以满足能源需求,而且对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小。人工光合成,特别是基于半导体的光催化和光电催化是将太阳能转化为
细胞粘附是生物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例如酵母细胞之间的絮凝,可以提高食品工业中酵母的沉降效率以及增强生物燃料的生产。酵母絮凝涉及细胞外寡聚甘露糖与其邻近细胞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不断奋斗的历史,
会议
目标跟踪是计算机视觉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其可被定义为估计目标在场景中运动时其在图像平面中的运动轨迹和尺度变化。视觉运动目标跟踪任务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因为对于运动目标而言其运动场景非常复杂并且频繁发生变化,甚至目标本身也在不断变化。目标跟踪本身是一个在线任务,其同时对跟踪精度和跟踪速度都有较高的要求。目前,大部分传统算法无法满足精度要求,深度学习方法难以满足实时性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特征组合
随着大数据(Big Data)时代的来临,个人、企业、政府以及科学研究无时无刻不在产生与使用数据,数据已经不单单是0和1的组合,更成了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石。这种发展势必对存储设
随着仿生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到荷叶、玫瑰花瓣、蝴蝶翅膀、蚊子复眼等表面优秀的疏水特性与其微结构和表面物质化学组成密切相关。由于疏水性功能表面在实现材料自清洁、防
燃气轮机作为动力系统清洁和发电的核心装备,是国防建设和能源清洁的重要支撑。燃气轮机等高端装备的研发管理水平仍需紧追发达国家,是新时代条件下自主研发面临的一项重要任
在对外国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过程中,管辖权作为审查要素之一,也是国际社会普遍公认的承认与执行外国判决时面临的首要问题。大部分国家都有关于间接管辖权审查的有关规定,但我国法律中却没有将其作为判决承认与执行的审查条件之一。在双边司法协助条约中,间接管辖权审查标准也并不统一,在此方面我国涉外民事诉讼体系明显滞后。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经济交往逐渐增强,争议逐渐增多,对判决承认和执行的需求将会逐渐加